文化社会学一、简答题1、简述文化产品的双重性及其关系文化产品的双重性①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非商品属性)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决定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它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服务。②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文化商品同一切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①文化产品的两重属性是不同的,但又是统一的。前者是文化产品在履行社会功能时所体现的属性,后者是文化产品与其它劳动产品相交换时所体现的属性。②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有些文化艺术精品同时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但有些商品性很强的文化艺术,却未必是艺术精品;有些文化艺术是自创自娱性的精神产品,并不想投诸市场,但同样潜在着价值决定的因素;而文化艺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时,仍不失掉意识形态的功能。2、简析亚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①社会群体是指按照一定文化发生互动关系的人类共同体。所谓小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的组织单位。我们把小群类型划分为制度性群体和非制度性群体两种类型。其文化意识我们称之为副文化,或亚文化。②亚文化是相对主文化而言的,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虽然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但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有时候主文化中包含着亚文化的价值,有时候亚文化中也搀杂着主文化的成分。③因此,亚文化绝大部分与主文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社会秩序。社会群体通常是在普遍的价值体系的影响下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活处境的亚文化。如果一种亚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站到了主文化的对立面,我们就称为反文化。3.什么是超民族、超时代文化(与辨析1题相同)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试析“匹夫”和“商女”志向区别的实质①“匹夫”和“商女”属于不同的文化阶层,社会文化层的形成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此社会文化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匹夫”和“商女”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因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社会政治观念也就不一致而形成某一阶层。②“匹夫”和“商女”的区别,实质上是文化理想的区别。一个人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理想,和他的文化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不同文化价值观或者说人生态度,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层是有着某些必然联系的。结成同一个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之一,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即属于同一个社会文化层的人,其文化创造追求和文化享受追求也就自有其共同点,表现出与别的文化层的区别;和自我实现的方式相联系,其文化理想也就大不一样。正因为这样,历来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不同评价。③这实际上说明了社会的阶层性。其具有的特点:第一,具有不同特点的小群体文化氛围;第二,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注意和文化素质;第三,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思想。④文化对人的社会化影响: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培养人们的身份、地位的认同。其三,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最后,文化还带给人经验、知识、技能。5、阐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反映的文化社会学观点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提到了地理山水对人的性格素质的影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气质。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的地理环境的确是一定文化形成的条件之一。②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地理环境对特定文化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气质。任何区域的生态环境是这一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产生、发展的影响之重要了。③体现了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交互作用探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它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种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6、阐释“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盛其恶,则闻者不惬心”所包含的文化社会学观点。(意思:表扬人不增加他的美好,那么听的人就不会感到快意;诋毁人增加他的恶意,听的人就不会感到顺心惬意。)①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增殖现象。文化增殖的实现需要文化的传播。②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从理性出发的,而常常是从自己的经验(包括感觉、感知等心理活动)及其价值观念出发,来理解、认识、估价、确定的。③从传播者来说,当他传播一种文化的时候,并不是仅仅客观地依样把这种文化介绍给别人,而常常加上自己对它的理解,掺进自己的是非、好恶等等的价值观念。为了传播这种文化,为了引起社会对这种文化的注意,传播者有时候甚至极尽夸张之能事。④文化增殖并不仅仅表现在传播者和接收者身上,然而传播媒介本身也会产生文化增殖现象。④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传播增殖的现象,它无疑是看到了传播者的褒贬、爱恶、是非心、好奇心等主观因素对文化增殖所起的作用。这种文化增殖既是满足传播者个人的心理和价值观的需要,也是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尽管这种衍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奇怪之语”、“虚妄之文”,但它们仍然有“惊耳动心”的作用。二、辨析1、文化具有超民族和超时代性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①超民族文化、超时代文化是指在文化传统中那些超越民族超越历史的成份,非民族性非时代性的成份,或人类性的成份。②超越民族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个性,不能成为民族性格的标志、时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恰恰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时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为该时代所专有、使其得以同它时代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殊成份。③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据,不同时代得以前后传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份。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都是就这些成份而言。时代之间如需加以比较,如需相互区别,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2、不同的文化价值不仅不可以通约,而且是相互排斥、相会对抗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①谈到阶级社会文化的阶级性问题,我们特别应当注意不要对这个命题作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以为不同阶级创造的文化是完全对立的、绝对排斥的。应该说,有一部分是对立、排斥的,有一部分并不完全排斥、对立。因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表现,所以文化中有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是可以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共同利用的。②文化具有超民族性和超时代性。作为同类动物的人类,彼此是相同的,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的圈子里形成的传统,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分。这些成分,或适用于全人类,或适用于全历史,而成为民族传统中的超民族超历史者。因而文化是可以互相通约,互相交流的。③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分。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都是就这些成分而言。时代之间如需加以比较,如需相互区别,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分方有可能。因此民族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就不能一味排斥、抵抗,而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改进。3、文化是有阶级性的,故宫是帝王的,是集权政治的产物,所以故宫所表现的是封建帝王文化。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没有正确理解文化的阶级性。①在人类阶级社会,文化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总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性质。但是对文化的阶级性问题,不要作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以为不同阶级创造的文化是完全对立的、绝对排斥的。应该说,有一部分是对立、排斥的,有一部分并不完全排斥、对立。因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表现,所以文化中有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是可以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共同利用的。②在肯定阶级性和民族性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人类文化的共性;原来属于各阶级和民族的个性文化,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共性文化转化。③对于物质产品,不能简单地贴上阶级的标志。一定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除了精神文化外,物质文化,如北京的故宫等,是为了满足当时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它们和观念形态上的文化有所不同,在它们上面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主义文化,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④文化具有阶级性,但文化遗迹并没有。在明清两代,故宫是帝王的,但现在它却是我们民族的。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祖国伟大文明的代表。相对其帝王身份来说,它所体现的建筑美学等方面的价值,才是永恒的。4、文化传统是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概念。①、文化传统的全称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果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那么传统文化就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②、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所以应该传统文化才是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而并非文化传统。5、文化生产是指文化产品的创造活动,但其实质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这种说法是正确的①、总体意义上的文化生产,是指人类全部生活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生产渗透于三大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知识、思想、理论、观念等〉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之中,是它们的共同内容和共同成果。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生产,则主要是特指其中的精神生产。广义的文化生产包括文化产品的自然形成过程和自觉创造活动。狭义的文化生产则仅仅指人们有目的创造某种文化产品的自觉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主要是指脑力劳动者的生产活动。②、首先,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生产就其本质而讲,它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创造过程文化生产的方式,强调独创性而不是可重复性,提高文化生产率的决窍,是指发挥文化生产者的独创精神,充分展示其独特的创造能力。其次,文化生产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无论是物质文化生产,还是精神文化生产,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则主要是一种脑力劳动或精神劳动。因此,文化生产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如果抛开物化形式,其产品也主要是精神产品,只不过赋予它物的外壳。如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楼房,虽是以物化的图纸、模型表现出来,但这图纸、模型是一种文化的精神产品。文化生产作为精神劳动,一般地说来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不仅仅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形式,而表现为独立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准确意义上的文化生产,指的是脑力劳动者创造精神财富的社会活动。文化生产目的,是创造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所以,文化生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生产。6、艺术的繁荣时期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不是同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①我们说文化是人的文化,是社会的文化。但是,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例如,物质文化的发明、创造,虽然依赖于社会的需要,但不是有了社会需要就能创造出科学、技术一类智能文化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自身的积累,这种积累就是文化的独立性。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等文化也是这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