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态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态,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二、学生分析初三学生已读过《爱莲说》《陋室铭》《海燕》,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的手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三、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四、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五、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朗读,品析语言,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2.朗读,讨论,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品析法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格律诗《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二、初识课文解“礼赞”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出示思考题:文章题目中的“礼”是什么意思?明确:礼,敬礼,崇敬,致敬。题目的含义是礼赞白杨,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三、精读课文说“不凡”(一)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二)再读品味,说一说“不平凡”的含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三)小结过渡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前面,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探究。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写法。四、合作探究品“象征”(一)小组合作探究: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选择一种手法进行分析)找:从文中找出运用此种手法的语句或语段提:提炼出关键词析:结合关键词,分析其作用或好处拓:从已学过的文章中再举一例(二)教师适时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五、师生齐读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女: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男: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女: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男:然而决不是平凡的一种树合: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抓住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来展开设计。设计了“不平凡”体现在哪里、怎样写“不平凡”、为什么写“不平凡”这三大板块。希望通过赏读文本,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并能对文中运用的象征、对比、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