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参考答案:“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本文设置了三层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第三层悬念(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文中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推进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这种写法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参考答案:“梨花”在文中多处出现,所指不尽相同。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优美的意境。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积累拓展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参考答案:【示例】感动。“公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缺乏公德的人,他们只顾一己之私,从不关心、帮助他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加大宣传培养公德意识的力度,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