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一、王好战,请以战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ɡ)食养生丧.(sānɡ)死衣.(yì)帛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饿莩.(piǎo)餍.(yàn)酒肉施.(yí)从良人东郭墦.(fán)间讪.(shàn)其良人施施..(yí)(yí)从外来月攘.(rǎnɡ)一鸡语.(yù)人曰卒.(cù)然问曰天下恶.(wū)乎定嗜.(shì)杀人苗槁.(ɡǎo)矣浡.(bó)然兴.(xīnɡ)之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3)蚤起(“蚤”,通“早”)(4)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卒然”,同“猝然”,突然)(6)由水之就下(“由”,通“犹”)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办法、方法,名词)是非君子之道.(正道,名词)(2)然河东凶亦然.(这样,代词)填然.鼓之(……的样子,形容词词尾)(3)如如.知其非义(如果,连词)其如.是(像,动词)(4)其其.妻告其妾曰(他的,代词)问其.与饮食者(他,代词)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大概,副词)如知其.非义(这,代词)(5)以请以.战喻(用,介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凭借,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以.待来年然后已(相当于“而”,连词)(6)而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不译)或百步而.后止(表顺承,不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表转折,却)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表并列,并且)(7)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移其粟于.河内(到,介词)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和,介词)(8)之察邻国之.政(的,结构助词)填然鼓之.(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助词)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他,代词)施从良人之所之.(到,动词)则苗浡然兴之.矣(语气助词,无实义)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2)是非..君子之道古义:“是”是“这”;“非”是“不是”今义:连用,指事理的正确和错误,也指口舌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栽植)(3)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办好)(4)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咎)(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6)骄.其妻妾(形容词作动词,自夸)(7)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富贵的人)(8)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9)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形容词用作动词,减轻)(10)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名词作状语,每天)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译文: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译文: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译文:那么就不要希望(你的)人民比邻国多了。(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译文:这与用兵器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6)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译文:然而丈夫却不知道这件事。(7)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定语后置)译文:现在有一个每天窃取邻居一只鸡的人。[常识·速览][识作者]“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探背景]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却行不通。|[整体·感知]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1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2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3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4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向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文脉·梳理]1.王好战,请以战喻梁惠王提出疑问孟子以战喻劝诫梁惠王实行王道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黎民不饥不寒(可王)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保民2.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餍酒肉引起妻子怀疑妻子弄清真相妻妾相泣中庭良人骄其妻妾点明主旨吹嘘虚伪自欺欺人骄横自得厚颜无耻3.戴盈之曰提出“待来年然后已”孟子以比喻反驳,表明观点知错不改4.孟子见梁襄王对梁襄王的印象劝梁襄王仁政爱民仁政[文本·层析]1.结合“孟子见梁惠王”等谈谈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他提出“不违农时”等一系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措施,认为这是“王道之始”,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诫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孟子见梁襄王”一章则以“苗之槁兴”为喻来说明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表现了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2.本文四篇选文共讲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四个故事,四种道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的道理;齐人乞墦的故事指责了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连妻妾都为他感到无地自容的人;邻人攘鸡的故事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的行为,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禾苗遇旱枯槁、遇雨而兴盛的故事隐喻了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这样写的好处:一、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和接受;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易于引人入胜,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主张。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采纳?【答案】孟子提倡实行仁政,以民为本,主张行“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些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但当时的社会主流却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当时,秦国重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使齐国称霸。天下当时正合纵连横,互相攻伐,因此孟子的主张虽然被当时人赞同,却不被国君采纳。4.以“齐人有一妻一妾”为例,谈谈孟子论辩的详略得当。【答案】文章详略得当,繁简处理巧妙。如写“良人出”至“尽富贵也”一节,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写这一现象。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为下文的“”做好了铺垫。同时,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尽富贵也”恰好相反,而“餍酒肉而后反”则又与“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没有把她所“”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这个“此”字竟包括了从“蚤起”以下44个字描写的内容,真是简到不能再简。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个“讪”字和一个“泣”字已足够,至于“讪”什么和为什么“泣”,都无须细表了。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的确用过一番心思。5.以其中一章为例谈谈孟子论辩文的“善喻”。【答案】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一章,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地蔓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一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由水之就下”,无法抗拒。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王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思了!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百姓移到河东去,河内:指魏国黄河以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凶:指闹饥荒,歉收。河东:战国时指今山西西南部一带。移其粟于河内。河东把河东的粮食移到河内(赈济老幼不能移的)。河东遇到饥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事,比不上我这么全神贯注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无如:比不上。加少:更加少,减少。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咚咚地敲着战鼓前进,敌我双方的刀剑戈矛等兵器已经交接,弃甲曳兵而走。(有的战士)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填然:形容声音巨大。鼓:动词,击鼓。曳:拖着。兵:兵器。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跑了百步后不跑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五十步后不跑了。(跑五十步的)用五十步来嘲笑跑一百步,则何如?”步的,那么(大王以为)怎么样?”或:有的人。何如:宾语前置,“如何”,译为“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跑得不够百步罢了,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