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2单元3民为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三、民为贵[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社稷.(jì)大.(dà)夫粢.(zī)盛.(chénɡ)桀.(jié)于传.(zhuàn)有之所恶.(wù)勿施走圹.(kuànɡ)獭.(tǎ)为丛驱爵.(què)鹯.(zhān)虽欲无王.(wànɡ)苟为不畜.(xù)载胥.(xū)及溺.(nì)谆谆.(zhūn)然舜相.(xiànɡ)尧朝觐.(jì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得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赢得,认可,动词)得.天下有道(得到,动词)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能够,动词)(2)置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立,建立,动词)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也(制定,动词)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动词)(3)道得天下有道.(途径,方法,名词)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名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谈论,动词)(4)而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表顺承,就)而.居尧之宫(表假设,如果)(5)与所欲与.之聚之(为、替,介词)以行与.事示之者(和,连词)天与.之,人与之(给,动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牺牲..既成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夫然后..之中国..①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②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3)得乎诸侯为大夫..古义: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对医生的称呼(4)以陷于死亡..古义:被诛杀或逃亡今义:死亡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2)其何能淑.(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结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判断句)译文: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2)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状语后置)译文:舜到南河以南去躲避尧的儿子。(3)此之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整体·感知]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文脉·梳理][文本·层析]1.以“桀、纣之失天下”这则选文为例,认识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答案】这则选文中比喻采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作“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病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让人易于接受。2.孟子的议论锋利痛快,试举例说明。【答案】孟子的议论锋利痛快,他一摆出“民为贵”的道理,顿时使君王黯然失色。他回答齐宣王“臣弑其君,可乎”的问题,只拈出“仁”“义”二字,就剥除了天下国君所持的特权,使不仁不义的君王陷入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突然间却直指现实,横扫天下诸侯,把他们视为只能给“好仁”之君驱民的桀、纣一流的人物,说他们即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患了病疾却得不到治病良药的病人。3.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答案】孟子在“民为贵”一则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齐宣王问曰”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桀、纣之失天下”一则中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聚之,民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万章曰”一则中,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仁言不如仁声”一则中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选五段文字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细细体味。4.如何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则?【答案】“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是行霸道政治呢,还是行王道政治?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国君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不重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赢得了诸侯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国家,则变置。牺牲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如牛羊等)既成,粢盛既洁,已经是又肥又壮的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祭祀以时,然而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众民、庶民。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zī):谷物。以:介词,按照。然而:然,这样;而,转折连词,却。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曰:“臣弑其君,可乎?”齐宣王说:“臣子杀害国君,可以吗?”曰:“贼①仁者谓之贼②,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的人(即贼和残)叫作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未闻弑君也。”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传(zhuàn):传记。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贼仁者:①贼,贼害、损害。②贼,贼人、歹人。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他们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得到百姓的心,就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百姓与之聚之,所恶勿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鱼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现在天下诸侯暴虐无道)如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今之欲王者,现今的国君以前没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而想成就王业,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肯苟为不畜,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终身病的艾草(而总是猝然间去找三年的陈艾),那么一辈子都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忧辱,以陷于死亡。《诗》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云:‘其何能淑?载胥经·大雅·桑柔》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及溺。’此之谓也。”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所欲:名词性短语,所想要的东西。勿施:不要施加。尔也:如此而已。圹(kuànɡ):原野。爵:通“雀”。鹯(zhān):一种似鹞鹰的猛禽。仁:名词用作动词,施行仁政。无王(wànɡ):不成就王业。畜:积聚。淑:善。胥:皆。此之谓也:倒装句,谓之此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件事吗?”万章:孟子的弟子。诸:用在句末,“之乎”的合音。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万章说:“这样的话,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他的呢?”曰:“天与之。”孟子说:“是天授予他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与之者,谆谆万章问道:“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然命之乎?”命他、叮嘱他吗?”谆谆然:恳切教诲的样子。命:任命。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孟子回答:“不是的。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而已矣。”天下给了他罢了。”示:显示。而已矣:虚词连用,加强语气,意为“罢了”。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万章又问:“天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舜,是怎之何?”么样一回事儿啊?”以行与事示之者:省略句,省略主语“天”。如之何:怎么样,怎么一回事。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孟子说:“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天把天下给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这个人;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大夫能荐人于诸侯,封国和人民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这个人。从前,尧向天举荐舜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昔者: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衬足音节,无实义。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尧于天荐舜而天受之”。于,向。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万章说:“请问:‘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民而民受之’,如何?”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是怎么样的呢?”敢:敬辞,冒昧地。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这是天接受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了他;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的治理,这是百姓接受了他。天亲附他帮助他,百姓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亲附他帮助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舜帮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尧驾崩以后才即天子之位,)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帮助他的结果。尧驾崩,三年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丧期完毕以后,舜到南河以南躲避尧的儿子(为着使他能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够继承天下)。但是天下诸侯朝见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舜那里去,用歌唱或言辞等赞美歌颂人的不歌颂尧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