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三、东海之大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两涘.(sì)渚.(zhǔ)崖不似礨.(lěi)空灭跗.(fū)无所开吾喙.(huì)孑.(jié)孓.(jué)汒.(mánɡ)然右膝已絷.(zhí)矣隐.(yìn)机大息適.(tì)適.(tì)然大.(tài)皇呿.(qū)而不合奭.(shì)然四解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汒”,同“茫”)(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第一个“知”,通“智”;竟,通“境”)(9)反于大通(“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动词)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处境困难,形容词)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形容词)(2)数不可为量数.(计算,动词)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名词)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几,几个,数词)(3)方敢问其方.(道理,名词)方.存乎见少(正,副词)(4)见见.笑于大方之家(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副词)方存乎见.少(显现,动词)(5)少少.仲尼之闻(看不起、轻视,动词)不以多少.进退者(跟“多”相对,形容词)(6)始始.吾弗信(开始,副词)始.旋其面目(才,副词)(7)乃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竟,竟然,副词)乃.逸而走(于是,连词)(8)于拘于.虚也(被,介词)莫大于.海(比,介词)反于.大通(到,动词)(9)焉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无义,语气助词)有神人居焉.(“于之”,在那里,兼词)弊弊焉.(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不吝啬或洒脱(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3)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古义:大道理今义:地名(4)至于..北海古义:到达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5)合同..异古义:合,合而为一;同,相同今义:一种法律文书(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色今义:①面貌。②面子;脸面(7)是非..坎井之蛙与古义:是,这,非,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3)汒然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4)穷.众口之辩(使动用法,使……穷尽)(5)离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硬度;颜色)(6)将忘子之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7)然.不然,可.不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东海的大乐。(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译文:我就会永远地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3)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译文:又凭什么自我赞许呢?(4)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译文:认为没有谁能赶上自己。(5)莫大于海。(状语后置)译文:没有什么比大海更大。(6)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说的就是我啊!(7)莫能吾若也。(宾语前置)译文:没有谁能够像我这样。[整体·感知]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二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要讲方法的道理。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们永远不应该自满。[文脉·梳理]东海之大乐秋水时至黄河—河伯(小)↓大海—北海若(大)↓大相对主义龙牟之辩坎井之蛙(窄)↓东海之鳖(阔)↓阔学无止境境界无限不自满求上进[文本·层析]1.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所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要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填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2.这两则选文分别从哪些方面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答案】本课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人们对自我的偏执;第二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3.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请具体谈一下它们的作用。【答案】比喻生动形象,使所言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选文第2则用蚊子不能负山、商蚷不能驰河,来比喻不知是非者不能观庄子之言;用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来比喻浅陋拘泥地用明察和辩说索求庄子的意旨,所得不过是九牛一毛;用寿陵余子学步于邯郸,来比喻公孙龙不具备学习庄子之言的资格,而且方法也不对,硬要去学,只能落一个寿陵余子的下场。这些比喻都非常奇妙。4.以第一则寓言为例,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答案】(1)想象瑰奇,哲理深刻。庄子借虚构的寓言故事,将黄河拟人化为河伯,将大海拟人化为北海若,通过他们的对话展开故事,通过两种精神世界的交锋,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显现出认识无止境的哲理。(2)直观的形象,雄阔的意境。作者先描绘河水暴涨的景象,并用河伯与北海若两个生动形象的描绘,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可感,将不可道之道传达得鲜明清晰、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3)巧妙对比,凸显主题。首先是两种景象之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其次,感悟对比。河伯感受,“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将其踌躇满志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河伯见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叹息,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动作神态对比。开始,河伯神态“欣然自喜”,其次,“望洋向若而叹”,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的志得意满,“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最后是后果对比。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而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贻笑大方;第二次所见体现的是河伯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这使河伯在认识上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升华。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去。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分不清牛马。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己了。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大方之家。”道理的人笑话了。”河:黄河。泾流:即水流。泾,借作“(jīnɡ)”,水脉。涘(sì):水边。渚:水中陆地。辩:通“辨”,分别,辨别。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洋:水多的样子。野语:俗语。百:泛指数量大,很博。少:看不起、轻视。殆:危险。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渤海海神若说:“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时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所受教育的束缚。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无数的河流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的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尾闾向外排泄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的水却没有减少;春秋不变;水旱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旱也好,大海不曾知道。这大海之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来计算。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又凭什么自我赞许呢!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称天下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事物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此矣……”在这里了……”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笃:固。曲:乡曲。盈:满。尾闾:传说中海水外泄的地方。多:赞许,赞美。比:读为“庇”,掩护,遮蔽。礨(lěi)空:小土堆,也有人说指小窟窿。稊米:一种形似稗的草,其种子很小,制成米粒更细小。卒:通“萃”,聚集。豪末:兽类绒毛末梢。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五帝: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任士:以治世为己任的贤能之士。2.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公孙龙问魏公子牟说:“我公孙龙年轻的时候学习古代帝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我自以为最通晓事理了(见识最高远了)。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不知可是我现在听了庄子的话,糊里糊涂为之感到惊异。不知道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是我的论辩赶不上他呢,还是我的智慧不如他?现在我无从吾喙,敢问其方。”开口,请问其中的道理。”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魏牟:指魏公子,封于中山。至达:最通晓事理,见识最高远。汒然:模糊不清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