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自主预习《百喻经》六则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全书两卷,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嗤笑(chī)庵婆罗果(ān)敕(chì)诈现死相(zhà)2.识通假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3.解多义(1)卒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2)相诈现死相(样子)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悉悉皆美好(都,全)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4.分古今(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2)即便逐走至辛头河古义:立即。今义:即使。(3)傍人语言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便以血污涂其面目古义:脸。今义:面貌。(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古义:经过。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6)既不得岀,以为忧恼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析活用(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2)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3)有一老人来语之言(名词作动词,告诉)(4)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明句式(1)徒自困饿,无益于道(介词结构后置句)(2)傍人语言(省略句)(3)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省略句)(4)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被动句)(5)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6)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被动句)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译文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盐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致败坏了口味,这也是一样。点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使事情走向反面。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译文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点评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这个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提示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百喻经》六则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阅读→概括→挖掘→启示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诙谐风趣,寓意深远佛经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百喻经》便突出体现了这一特色。愚人食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渴见水——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选文中的每一则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佛学义理。佛教的义理玄微深奥,一般人难以理解。于是,《百喻经》“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借助巧妙的文字比喻,直截了当说破人心缺憾,于诙谐风趣中使人得到启示。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更值得人称道的是,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在讲述故事时,作者善于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如《渴见水》一则,开篇直言“过去有人,痴无智慧”,那么“痴”在何处?何以见得“无智慧”?于是有了下文:极渴须水……既至河所,对视不饮。“见热时焰,谓为是水”,“极渴”之情状如在目前;“即便逐走至辛头河”,得水之艰辛可以想见。按照常情常理,得水之后便当饱饮。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大出常人所料:“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如此,傍人质疑便在情理之中:“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且看愚人如何回答:“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之所以不饮,原来是“此水极多,俱不可尽”。真真一个愚人!众人大嗤笑自在情理之中。短短几十字的小故事,竟然出现这么多陡转,但虚妄的人物反映的是写实的人生,缺少了陡转便不会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