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了解知识领域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作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对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对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认识到君主专制存在的合理性,又要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明确课节重点课序题目作者学习目标经典原文6求谏吴兢1.积累重要词语的含义。2.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和进步意义。3.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相关读物原君(节选)黄宗羲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2.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民主思想。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掌握学习方法1.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自主梳理基础知识,通晓词句,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意,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2.搜集文章写作的背景知识,深入探究文中的道理的进步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作用。3.学习《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节选)》中的对比方法,提高自己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6求谏经典原文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武后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谏诤(zhèng)鲠议(gěng)刍荛(ráo)罄其狂瞽(qìnggǔ)怖慑(shè)嗔责(chēn)诋诃(dǐhē)愆过(qiān)勖之(xù)纂组(zuǎn)2.解多义(1)寻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2)理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顺,指天下太平)当窗理云鬓(梳理)胜负之数,存亡之理(道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遇惟君臣相遇(对待)进,与操遇于赤壁(遭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礼遇,恩待)(4)举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指出,提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众议举宠为督(推荐)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5)属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写作)有宁越、徐尚、苏秦之属为之谋(类)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人饮酒)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属于)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归属,隶属)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跟随)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安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安定)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怎么)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享,感到舒适)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7)当朕所为事,若有不当(妥当、恰当)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7)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方,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8)幸幸诸公数相匡救(动词,幸亏)以兹避祸,幸获两全(动词,希望)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副词,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副词,幸亏)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分古今(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失当。今义:举动;措施。(2)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古义:相互对待。今义:遇到,相见。(3)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析活用(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2)臣下钳口(名词作动词,紧闭)(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纂组伤女工(名词作动词,编织精美织物)(5)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6)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5.明句式(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2)言而不用(被动句)(3)则相继以死(谏)(省略句)(4)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5)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反问句)(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7)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译文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点评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译文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这当成心事的,一直想让你们尽心进谏。而你们也需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呢?如果不能接受谏言,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点评唐太宗从帝王“任情喜怒”导致“天下丧乱”的现象中汲取教训,号召大臣们“尽情极谏”。同时,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皇帝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无疑都有借鉴意义。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忤逆犯上。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点评唐太宗见到许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说话语无伦次。由此想到“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因此,他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4.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译文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点评唐太宗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要求: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提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局面。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丰富多彩的论证方法《贞观政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书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书中所记虽多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的问答,但叙事详赡,文字明畅,特别是论证方法丰富多变,对于我们的写作而言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譬如选文中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就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将君臣比喻成鱼水,将谏臣比喻成明镜,化抽象为具体,将艰深、枯燥的道理讲得浅显生动。这是比喻论证。又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类比推理“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一语破的,准确地揭示出忠臣在帮助君主察知自我过失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类比论证。又如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首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国君只有察知过失才不致覆亡,唐太宗先从反面假设“臣不匡正”,进而指出“欲不危败”实不可得,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这一中心论点。这是假设论证。再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像这样自己的缺点一定发现不了;但是一些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却不同,他们“商略诋诃”,互相探讨,互相品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乃见”。唐太宗由此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是对比论证。其他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这样的事实论证在文中更是不胜枚举。正是论证方法的丰富多变,使得唐太宗阐述的道理虽深,却浅近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