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师用书诗歌部分第5单元老马憎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多好的草也有瘦马【画面内容】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横卧在地面上。【寓意点评】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识作者]农民诗人——臧克家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30年至1934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练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的好评。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新中国成立后任《诗刊》主编,出版《臧克家诗选》《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等诗文选集。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同年进入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在胡风主编的《希望》上发表诗歌,成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1954年出版诗集《从一九四九算起》。1955年因胡风案受牵连,被禁七年。他在遭受命运打击以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诗歌创作,历史风云和德国论著的研读迫使他冷静思考,也使他后期的诗作带上了强烈的思辨色彩,凝练而深沉。有诗集《童心》《又是一个起点》《集合》《人之诗》《我们走向海》《绿原自选诗》,散文集《苜蓿与葡萄》,译作《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新潮诗歌第一人——食指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年生,山东鱼台人。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4年在文化补习班接触了当时前卫的秘密文学团体“X诗社”及“太阳纵队”中的文学青年。1968年到农村插队时作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他的许多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传诵。1979年他的作品终于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各方关注。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面世。1992年,《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较大反响。他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平民风格,诗歌语言简练、节奏铿锵,易于朗诵。代表作《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愤怒》等。朦胧派代表诗人——梁小斌梁小斌,山东荣城人,1954年生于合肥。1972年开始创作诗歌。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在《诗刊》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观点,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探背景]《老马》这首诗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诗人捕捉这一常见的农村景象,用以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负荷和苦难历程,引人思考和关注。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憎恨》《憎恨》是绿原1941年写的,当时诗人虽然才19岁,就像那刚刚结穗灌浆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而是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你让他怎能不“憎恨”呢?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迭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时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雪白的墙》本诗写于1980年,浩劫已经过去,诗人想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诗的最大艺术特点在于诗歌中闪烁出的自我感受,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出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予了美好的祝愿。[整体·感知]《老马》《老马》全诗通过描写一匹衰老的瘦马的生活遭遇,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它坚忍的性格特质,表达了诗人对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忍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关注。《憎恨》《憎恨》通过一连串的否定词,揭示了当地没有“群花”“红雀”“繁星”“月光”“风”“野火”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对安宁和平美好的世界被人为地破坏的愤怒以及对罪恶世界的仇恨,表现出一种在血与火的战争环境中的可贵的社会使命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北京知青坐“四点零八分”的火车离开北京时和亲朋在车站分别的场面描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朋的知识青年对故乡、对母亲的眷恋,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冷静客观地反映了当时青年在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的迷惘心态,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注。《雪白的墙》《雪白的墙》中诗人用象征的手法,以儿童的视角、感受和语言,选取日常化的意象,表现了对久已失落的某种美好事物重现眼前的欣喜,对纯洁美好的理想,对充满友爱和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礼赞。[文本·精析]一、阅读《老马》,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1.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答案】这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垂”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和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2.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答案】这几句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实写,“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二、阅读《憎恨》,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3.好久好久,/这日子/没有诗。【答案】当一个安宁和平美好的世界被人为地破坏了之后,诗人就不可能平静了,诗人就“憎恨”了,因此诗人用一句分割而成的三行短句抒发心头的愤恨。这种由缓而促的节奏变化和戛然而止的情调,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罪恶世界的仇恨。如果我们把这三行改成一句“好久好久这日子没有诗”,其抒情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有人说合适的形式可以增添诗歌的内容美,绿原的《憎恨》所采用的这种自由诗形式也就成了《憎恨》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取用自由体进行创作这是“七月诗派”的共同特点,在绿原笔下又是诗人个性的充分体现。4.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没有晚祷!/愈不流泪的,/愈不需要十字架;/血流得愈多,/颜色愈是深沉的。【答案】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作为被“虐待”者,诗人不是去“流泪”,不是去“晚祷”,不是跪拜在十字架下祈求上帝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为了“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诗人他不惜“流血”。在诗人看来,“血流得愈多”,愈是深沉地反映、记录了那个时代。5.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答案】诗句展示出诗人的诗人本色、战士性格和哲人风度合而为一的形象。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他已深深意识到反抗、斗争已经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了。诗句传达出诗人强烈理性思辨的色彩,使诗歌呈现出哲理化倾向。三、阅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6.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答案】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多的联想: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7.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答案】此处化用了唐朝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从以上几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则赤裸裸地表露出来。8.——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答案】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了诗人的失落伤感。9.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答案】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并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到有力的升华。从这种急切的语气中,从这种紧紧抓住了什么的手势里,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伤和失落,我们的心也被紧紧抓住了。四、阅读《雪白的墙》,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10.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答案】该诗句在全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犹似天真的儿童在妈妈面前的态势,更是儿童自我感受的层层递进。第一次是在“我”去买蜡笔的路上,主要表露了儿童见到雪白的墙时的新奇感受。第二次出现在粉刷工人嘱咐“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之后,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拨开了“我”的心灵之窗,在自然真切的情绪撞击中,诗人又一次重复该句。过去,小朋友洁白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然而,面对眼前洁白的墙,儿童天真无邪的心中浮出一丝遐想。最后,诗人情绪激荡,道出了蕴藏于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第三次重复了心底的呼声。这样诗作首尾呼应,一气呵成。11.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妈妈,你也哭过,/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答案】看到“雪白的墙”不能不引起抒情主人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遭遇的痛苦的缅怀、忏悔和深省。“肮脏的墙”象征着野蛮与蒙昧。“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万个小家庭的悲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2.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我爱洁白的墙。【答案】无论是把雪白的墙和牛奶相比,还是说它出现在梦里,还是把它比作太阳,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都表达了人们对新的自由纯洁的世界的渴望。13.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答案】蒙昧的心灵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诀别。[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虚实结合臧克家的《老马》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对老马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