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中的国关理论(修改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精要Patriot---Cao整理11、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三代表性流派:(一)相互依存理论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等。相互依存理论全方位挑战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设定:1)、相互依存理论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2)、相互依存理论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现实主义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向经济、环境等“低政治”过渡的优先次序被打破了,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相互依存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独霸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状态,大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变革分析的思路和议程,为现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基欧汉、奥兰·扬、哈斯等人。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同时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其理论分析更加严谨而实用。克莱斯勒的定义,“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家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借鉴了现实主义理性分析的前提和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从而在世界观上持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三)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虽然“民主和平论”被认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但作为一种安全模式的思想,它早已存在,因而它被称作“重新发现的”理论。最早提出类似理论的是康德,他论述了被称之为“永久和平”的安全模式。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共和国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可以在国际法的原则下最终达到“永久和平”。因为共和政体的制约机制能阻止共和国家冒险进行战争;而非民主国家是否进行战争则全凭独裁者不受制约的意志。康德的思想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它在一战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中提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决定自己制度的国家“爱好和平”,能够获得正义的保证,并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至遭受暴力和损人利己的侵略”。1919年J·熊彼特进一步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命题。当代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民主和平的问题,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关于国际安全模式的假说,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作为一种经验法制,“民主和平论”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对此,“民主和平论”者的理由有二,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2、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球治理及其它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一直未能分出高下,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合流的趋势。即论战的双方都从自己最初的立场退却,互相吸收对手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使得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要素方面趋同。冷战戛然而止,暴露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解释力不足的窘境。全球治理理论以其新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代表人物:詹姆斯·N·罗斯诺,大卫·赫尔德、奥兰·扬罗斯诺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分合”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一词的前半部分和“整合”词的后半部分结合而成。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现象。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国际关系理论精要Patriot---Cao整理2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和区域化在时间是共时性的,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叠的。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全球治理论者认为,权威迁移的动因来自“分合”世界观下同时展开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间的互动。所谓权威领域,指的是一些可以行使权力的行为体,在各自相应领域里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与国家主权权威不同的是,这种服从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获得的,其服从主要来自民众对于它的信任和认可。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是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许多问题上国家也要和其他权威领域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轴开始从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统治)向以权威领域为中心的“治理”变革。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全球治理论大胆地放弃了国家中心论的基本限定3、自由主义理论(1)、三条核心假设。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是“镶嵌在”社会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造就了国家的偏好,也影响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支撑这一基本观点的,是自由主义的三条核心假设。(一)、关于社会行为体具有首要地位的假设。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最基本的行为体是个人以及各式各样的集团。他们是理性的,趋利避害,他们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制约下,并受一定观念的影响和支配,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来维护和争取各自不同的利益。自由主义认为政治行动是嵌入在一国内部和跨国的市民社会之中的。(二)、关于国家的代表性与国家偏好的假设。国家(或者其他政治组织)代表着一些列国内社会集团。国家把这些社会集团的利益定义为国家偏好,并且在国际政治中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来实现这些利益。以自由主义的国内政治观看来,国家并不是一个行为体,它只不过是一个不断被各社会行为体争夺、利用和改造的政治机构而已。因此,政府的政策受到了国家机器内外的个人和集团的身份、利益、和权力的有力制约,这些个人和集团总是给最高决策者以极大的压力,迫使他做出的决定与他们的偏好一致。自由主义认为,除了社会利益之外,国家制度的性质也是决定一国在国际事务中行为的关键因素。国家这一代表机构把来自社会的压力转变为“国家偏好”。自由主义认为所谓“国家偏好”,是国家本身自由的一种属性,它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无关。第一条假设和第二条假设合在一起,表明国家在功能上是不同的(沃尔兹的基本观点是,国家的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国内强力集团对安全、主权、财富有着不同的偏好与解释,因此,各个国家追求的目标是非常不同的。(三)、关于相互依赖与国际体系的假设。每个国家都是在不同的别国偏好的制约下,寻求实现本国偏好的。自由主义一方面反对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偏好必然都是对立的假定,另一方面也反对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家偏好部分一致,以便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假定。自由主义认为,相互依赖的各国偏好的格局决定了国家的行为。有三种相互依赖的各国偏好的格局。第一种是各国的偏好和谐一致。第二种情况正相反,国家偏好尖锐对立,处于零和博弈状态。造成对立的根源并是足以激起高代价和高风险行动的偏好的根本对立。第三种情况是各国的动机复杂,通过协调与谈判可以增进各方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具有进行政策谈判的动力。总之,对自由主义者来说,国家间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深度都取决于这三种不同偏好类型的性质。(四)、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结构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具有结构(体系)理论的特征。它不仅可以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还可以解释国家间相互作用的体系性结果。权力是偏好的一种功能,而不是一种实力。在许多时候,对面临问题的强烈偏好,可以弥补实力的不足。(2)、自由主义理论的三个变体(一)观念自由主义。观念自由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穆勒和威尔逊那里,它强调国内社会认同和价值观是国家偏好的基本决定因素,因此也是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主要原因。社会认同的第一种类型是关于“民族”范围的,它决定了民族边界的合法边界以及公民权的分配。在解释跨边界的合作与冲突的时候,现实主义强调相对权力、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共有的法律规范,而观念自由主义则强调边界在多大程度上与强力社会集团的民族认同吻合。边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冲突与合作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外交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认同的第二种基本类型是关于政治制度的。观念自由主义则认为,对于国内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观念将会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偏好,并进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国际冲突与合作。例如17、18世纪,欧洲的绝对君主之间为了他们王朝的和宗教的统治而争斗,到了19世纪,他们却为了保持君主统治,抵抗社会上改革的压力而联合起来。第三种社会认同的基本类型涉及到社会经济规则和再分配的性质。国家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合法性的偏好塑造了它们的国际行为。社会经济规则的多元性会影响国际合作,特别是会影响经济自由化。(二)商业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精要Patriot---Cao整理3商业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单独和集体的行为是基于国内和跨国经济行为体的市场刺激而做出的。国内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会改变跨国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形成对一国政府利用经济和安全政策促进或阻碍国际经济活动的压力。商业自由主义强调特定政策的刺激作用与国内和国际分配冲突造成的障碍之间的互动关系。强力个体行为者的经济利益越大,他们迫使政府为经济交往提供便利的愿望也就越强烈;相反,经济交往带来的调整代价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反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市场结构看成是一个既可带来开放,也可走向封闭的变量。商业自由主义在研究安全问题上也有重要意义。跨国商业和生产的联系越是复杂多样,强制性措施的成本就越高。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经济的建立,大大增加了军事侵略、强行国有化等强制措施的机会成本。(三)共和自由主义4、基欧汉与霸权后合作《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正统的现实主义特别是“霸权稳定论”看来,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霸权稳定论假设,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类似经济学上所谓的公共物品。大凡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和排他的不可能性,也即我对这种物品一定量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种物品同量的消费;同样,由于物品“公共”的特性,我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排除其他人同时对这种物品进行消费。换句话说,公共物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效果,那些没有承担供应公共物品责任的个体可以“免费搭车”(freerider),自动享受别人提供公共物品所能带来的好处;退一步讲,当各个个体之间存在共同的类似公共物品的利益需求时,这些个体可能不会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实现这些共同利益,这就是奥尔森揭示的“集体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