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地图上找不到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弟子聚在一块儿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当着所有同窗的面,夸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片广大的田地。当他吹嘘的时候,一直在旁边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地图说:“麻烦你指给我看,亚细亚在哪里?”“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得意扬扬地说。“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找出一小块儿来,但和亚细亚相比,实际上是太微小了。“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雅典,这个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一个小点儿说着。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此刻,请你指给我看,你那块广大的田地在哪里呢?”学生忙得满头大汗也找不到了,他的田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儿也没有。【哲理启发】与天地相比,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应该以一颗谦卑的心来面对所有的成绩和荣誉,而不是到处炫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茶卤.()葫芦籽.()呵斥..()()战战兢.兢()薪.水()隐瞒.()嘀.咕()檐.廊()【答案】lǔzǐhēchìjīnɡxīnmándíyán2.多音字塞()塞子()堵塞()边塞巷()巷子()巷道切()切开()急切系()系绳()联系【答案】sāisèsàixiànɡhànɡqiēqièjìxì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烂tān()子沙tān()唠dāo()旱lào()zānɡ()话zānɡ()款chuǎn()气chuǎi()测xié()持xiá()小línɡ()人līnɡ()东西【答案】摊滩叨涝脏赃喘揣挟狭伶拎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往往·常常两者都表示事情不止一次发生。“往往”强调习惯性和经验性,而“常常”更强调时间相隔不久。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清兵卫________(往往/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②信息化管理软件由于其特殊性,在维护时________(往往/常常)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答案】①常常②往往2.庄重·郑重“庄重”用来形容不随便、不轻浮。“郑重”即严肃、认真。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________(庄重/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②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________(庄重/郑重),在背后两棵古柏的俯抚下更显得美丽。【答案】①郑重②庄重3.隐瞒·隐藏“隐瞒”指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多修饰真相、事实等。“隐藏”指藏起来不让发现。多用于修饰客观事物。如隐藏行迹。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美国科学家称,他们通过一种最新的理论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之间其实________(隐瞒/隐藏)着大量神秘的暗物质。【答案】隐藏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在王雪红的获奖感言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充分诠释了她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上为华人企业争夺话语权的艰辛和不易。(√)请说明理由:本词的意思是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还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句中强调成功的来之不易,符合语境。(2)春天一到,明媚的阳光又充满了大地,整个世界都是光彩奕奕....的,绽放的花朵、沾满露水的草叶、碧蓝的天空……(√)请说明理由:本词的意思是形容闪亮发光,句中强调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切事物勃然的生命力,符合语境。[常识·速览][识作者]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出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接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创作短篇小说《某个早晨》等,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探背景]《清兵卫与葫芦》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青少年时代一直与父亲不和,父亲对他选择走文学创作的道路持反对态度。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志贺直哉以此为主题写下了不少作品。《清兵卫与葫芦》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整体·感知]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却被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文脉·梳理]清兵卫弃葫芦(结局)①(开端)买、玩、收葫芦(发展)②(高潮)新寄托(结局)尊重个性发展倡导自主自尊①痴迷葫芦②砸、卖葫芦[文本·精析]1.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后却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答案】这说明清兵卫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2.清兵卫为什么放弃自己收藏葫芦的爱好?【答案】原因具体表现清兵卫的反应最终结果客人不认同真是小孩子、买几个奇特点的、很大的葫芦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足见他的执拗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教员不理解不舒服、不会有出息、没收、干涉、训斥“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惊愕表情表现打击之大家长不支持很不高兴、呵斥、使劲揍、砸清兵卫沉默了,“脸色发青,不敢作声”。震惊→恐惧→痛苦→绝望3.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自己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答案】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教员把葫芦当成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五十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六百元形成强烈对比,说明他对葫芦研究很深,确实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眼光。这个爱好是好的。有这种本事,有这种爱好,说不定他能借此赚很多的钱,可惜他的父亲、老师却不准他有这种兴趣。兴趣爱好和个性被扼杀的主题得以凸现,教育方式、方法、观念等引人深思。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答案】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父亲的态度再次说明孩子与大人、与世俗的尖锐矛盾,人的个性被扼杀、自主自尊被压抑,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个别的,也不是偶然的。[话题·互动]话题:有人说清兵卫的父亲砸碎了清兵卫的葫芦是对他的一种爱,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对清兵卫的一种伤害,扼杀了他的天赋,那么清兵卫的父亲到底爱不爱清兵卫呢?你怎么认为?学生甲:文中的父亲一方面性格暴躁,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时代的日本,就是在今天,我们身边这样的父亲还少吗?我的观点:【答案】父亲呵斥儿子:“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可见父亲眼里的清兵卫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他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清兵卫被骂作“没出息的孩子”。可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在他看来清兵卫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是毫无意义的事,是玩物丧志。由此可见父亲爱他的儿子,希望按他自己的想法塑造儿子。[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倒叙的写作手法这篇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清兵卫本来与葫芦有不解之缘却为什么断了关系,又热衷绘画?引人入胜,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做到了首尾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情节的跌宕艺术《清兵卫与葫芦》中,前面的情节颇为平淡,精彩却在最后浮出水面。清兵卫的葫芦,古董店虽然开价五块,校役居然还卖了个五十块钱的好价,而古董店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于是我们立刻明白了先前清兵卫的不被人理解的那份执着。正是这结局的陡转,仿佛在山路上的猛一转弯,又仿佛是一阵风吹散了一片雾,让我们忽然发现本以为熟悉的世界原来还有另一种面目存在。情节的跌宕,令小说陡增回味。2.迁移应用写一段文字,运用倒叙的手法,可以不交代出具体事情,但必须形成倒叙。200字左右。【答案】无情的岁月,如轻烟似的从我身边飘走了,消逝在空气中。但它,永远也飘不走那一次难忘的活动。它将在我心中继续储存,像美酒一样,更香,更醇,更有趣味、滋味——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次的亲身体验,那一次的顽强拼搏,那一次的与众不同……[佳作·领悟]到网走去[日本]志贺直哉给宇都宫的友人去信说:“到日光去的归途,一定来讨饶。”回信却道:“请前来会我,一起去。”那是进了八月仍然酷热的季节,特地选了下午四点二十分的火车,权且先赶到友人那里去。车是开往青森的。来到上野车站,早有很多人聚集在进站口了,我随即站到人群中去。铃声响起,进站口被打开。人们一下子轰动起来。剪钳声频频响起,有的人的包袱被进站口的扶手挂住,咧着嘴使劲拉扯,有的被队伍拥了出来,硬往回挤,有的却不让挤进去;照例是一片混乱。警察投出厌恶的眼光,从检票员身后挨个瞅着旅客。好不容易闯过这道关口的人们,冲到月台上小跑着往前急赶。“前头空着!前头空着!”连站员的喊话也不听,都想争先登上眼前的车厢。我想上第一节车厢,快步向前走去。不出所料,前头的车厢果然空着。我走进第一节车厢最后一格座席。那些挤不上后面车厢的人们,也都接二连三地拥到这里来了。即便如此,也只坐满了七成的模样。快开车了,远近的关门声和扣销声相继传来。“到这边来,这边来!”一个帽子上镶着红色条带的站员正等待关闭我这节车门,忽又扬起手臂来叫了一声,敞开车门等着。随后,一个二十六七岁,面孔白皙,头发稀薄的女人,背着一个,拉着一个走进来。车立刻开了。女人在我另外一侧西晒的窗边坐下来,也只有那里还空着。“妈妈,躲开呀!”一个七岁模样的男孩皱着眉头说。“这儿热呀。”母亲边放下背上的婴儿边安静地说。“热也不要紧嘛。”“待在太阳底下,头又该痛了。”“我说不要紧嘛!”孩子恶狠狠地盯着母亲。“阿陇!”母亲把脸凑过去轻声说,“打今儿咱们要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呀,半路上你的头要晒得痛起来,妈妈可真要急哭了。乖孩子,听妈妈话。等一会儿,不晒太阳的窗边空出来,就马上过来,懂了吗?”“我说头不会痛嘛!”孩子依然蛮横地坚持着。母亲露出近乎悲伤的神色。“真拗哇!”“请到这边来。”我突然说着让出靠窗的一尺左右的空位来,“这儿太阳晒不着。”男孩厌恶地望了望我。看上去,觉得这是一个脸色不佳,颅骨扩张的怪孩子,令人不快。孩子的耳鼻塞满了棉团。“啊,对不起。”女人悲伤的脸上浮起笑容,“阿陇,快说谢谢。就坐到那儿去吧。”说着,用手把孩子推向这边来。“请过来吧。”我拉起孩子的手让他坐在身旁。孩子用奇怪的眼光望望我的脸,过了一会儿,才专心去望那窗外的景色。“一定是要只朝那边看啊,若不,小煤渣儿会迷了眼睛。”这么说,孩子也不理我。不久,车到浦和。坐在我对面的两人下车了。女人便带着行李搬到这边来,说是行李,也不过只是手提布袋和一个包袱罢了。“嗳,阿陇,到这里来吧。——可真是谢谢您了。”女人说着行了个礼。这一动,睡着的婴儿睁开眼睛哭了起来。“好喽,好喽。”母亲嘴里念叨着把婴儿放在膝头上悠着,哄着说,“吃咂咂么,吃咂咂么。”但婴儿打着挺哭得更凶了,两三只苍蝇在婴儿微张的嘴边频频飞舞。母亲在凝神思索着什么,时时晃着手中的绸帕赶拂苍蝇。过了一会儿,母亲把东西推到一边去,把婴儿躺着放下来,打布袋里掏出两三张明信片和一支铅笔,写了起来。然而,笔的进展却很迟钝。“妈妈!”景色也看厌了的男孩,睡眼蒙眬地叫了一声。“干啥呀?”“怎么还不到哇?”“嗳,还远着哩,困了就倚着妈妈睡觉吧。”“不困。”“是么。那就瞧瞧画本吧。”男孩默默地点点头。母亲从包袱里取出四五册画本儿递过去。里面也有什么《泼克》之类的旧画报。男孩乖乖地挨本儿看下去。这当儿,我靠着座背低眉瞥见男孩的眼睛同正在低头书写明信片的母亲的眼睛,十分相似。使我感到惊异的是,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