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历史地位。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志士勇于劝谏的精神,善于讽谏的艺术和古代帝王从善如流的胸怀。2.学习人际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用委婉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的技巧。课前预习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名字已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和辞说,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战国策》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文辞优美,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说理透彻,善于借助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进行游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2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读准字音昳.丽(yì)朝.服衣冠(zhāo)窥.镜(kuī)暮寝.(qǐn)谤.讥(bànɡ)间.进(jiàn)期.年(jī)朝.于齐(cháo)孰.(shú)谏.(jiàn)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课前预习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或作动词,控制)能谤讥..于市朝(古义:议论今义:诽谤,恶意中伤)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做动词,穿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做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文言句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欲有求于我也。(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欲于我有求也”)能谤讥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能于市朝谤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宾语“客”)皆以美于徐公。(省略兼语“我”)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表被动,受蒙蔽)4新课导入导入(一):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选自于《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导入(二):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参考译文:1.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2.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3.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4.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严重了。5.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6.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廷内热闹得像集市一样。7.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5【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2.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怎样解释?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3.邹忌的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明妻子对他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卑怯、顺从的心理。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没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划分本文段落,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6【品悟劝谏艺术】1.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邹忌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而有所感悟,认为“王之蔽甚矣”,由此进谏。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地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一一类比,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3.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的最好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突出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4.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为对方打算,不直接暴露进谏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自己的“闺房小事”,“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巧施攻心术,急人之急,忧人之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品味亮点词语】“善”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善”是齐威王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可见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同7时,也表明了齐王的行动果断、态度坚决、心悦诚服。【感悟精彩句子】“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什么写法?有何作用?插叙。补充交代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说明邹忌进一步向妾、客发问的原因,也使下文邹忌不自信显得自然有据。【分析人物形象】1.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邹忌是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你怎么评价齐威王这个人物形象?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性,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闻过则喜,兴利除弊,大胆改革,颇有远见。【把握文章主旨】1.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文章开头却在写邹忌比美,是否偏离主旨?没有偏离主旨。这部分写邹忌的生活经验,这是他讽谏齐王的论据。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中心来写的。2.邹忌讽劝齐王的行为有何作用?对当今有何借鉴意义?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写作方【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结构精巧,前后呼应,上下关照。文章采用应试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8法运用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结构精巧,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同时,全文可以用三个字来承转贯穿故事情节,体现人物特点:一是“思”;二是“讽”;三是“善”。这一“思”一“讽”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思”才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讽”呼应文章标题,点明了邹忌劝谏的方法手段;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进谏君王的险事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益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2.精心剪裁,详略得当。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写得详,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写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3.语言精练,要言不烦。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只是文字上略有变化。三问,既表现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