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辛亥革命为例徐典2014年6月内容摘要:清朝末年,民族危机加深,为拯救民族危亡,代表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发动了一系列统称为辛亥革命的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就此覆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成立,革命成功。但是辛亥革命又可以说是失败的,它并没有实现三民主义,反而因为革命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成功夺取大总统职位,倒行逆施,最终导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关键词: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临时政府正文:一、辛亥革命和民族资本主义(一)、清末起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双重镇压下失败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仓皇西逃,被迫与帝国主义国家媾和,签订了《辛丑条约》。自此之后,清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在此背景下,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各种革命团体,以拯救民族危机为己任,谋求国家进步,经济发展。主要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共进会等。1905年8月20日,这些大大小小的革命团体在孙中山的倡导和筹备下集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称为中国同盟会。他们为推动革命发展进行了各种暗杀、起义活动,在武昌起义之前有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黄岗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由于准备不足,寡不敌众,没有建立起领导武装起义的机构,计划不够周密,消息走漏,缺乏人民群众支持等原因,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用鲜血和生命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尽快到来。11年9月的保路运动使荣县成为全国第一个脱离清朝统治的政权,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为镇压四川人民起义,湖北新军入川,清军在湖北的防御力量减弱,同盟会在湖北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召开会议策反新军准备发动起义。在起义准备尚不足,指挥人员也未到场的情况下,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武昌起义被迫提前于十月十日晚发动。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接连起义,掌控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全国民众起义响应。其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多个省宣布独立,极大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成功。(二)、民族资产阶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部分地主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就是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早在明朝时期我国就在手工业、商业、农业等方面产生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这个萌芽始终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没有能突破进一步发展,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面对外来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了极大地打击。但外来资本主义在摧残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摧毁了我国的自然经济,使得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得以进行,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注定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有着难以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这两种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成为学者认定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二、软弱性和妥协性(一)、起义前首先,早在同盟会成立第二年,各个革命团体之间就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1907年甚至曾一度分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领导阶层之间也多有不和。虽然同盟会是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但其中派系林立,组织涣散,起义活动也多以秘密暗杀为主,各行其是,不能形成严密的组织。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就趋于涣散,武昌起义后更是名存实亡了。其次,作为天生对帝国主义有着依赖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政党,同盟会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虽然提出了“三民主义”,却忽视了真正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针对的是清政府及满族统治者,不仅没有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反而对汉族地主和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阶级、军阀等混入革命队伍创造了机会。最后,身为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不注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会党、新军的力量。会党组织涣散,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新军中则鱼龙混杂,对革命认识不清,没有经过合格的改编改造,无法成为强有力的革命武装。以上种种说明了武昌起义之前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那么起义之后又是什么样呢?(二)、起义后武昌起义突然爆发后,由于事起仓促,同盟会主要领导人无法立刻赶到武昌,起义组织者也因为事泄或死或逃,群龙无首的起义军缺乏一个领导人主持大计,以为应该让一个有地位名望的人出面号召宣传革命,便奉新军协统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由此,以之为首的旧官僚混入革命队伍。全国革命形式迅速发展,清政府土崩瓦解,各省立宪派旧官僚趁机投机革命,纷纷宣布“独立”,但实质还是那些旧官僚、大地主和立宪派掌握当地实权,支持革命只是一个口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避免帝国主义横加阻拦,发布“告各友邦书”,主动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妥协示弱却没能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1911年12月,在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下,革命派讨论过后决定向北方妥协,南北达成合议,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即位后对《临时约法》多有破坏,对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也未能遵守,倒行逆施,革命党却一次次对他妥协,革命势力的不断妥协最终导致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来临。这说明了武昌起义后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捍卫革命成果,注定对反动势力妥协退让。三、原因毛主席曾说过,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①。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缺乏自身的基础,加上帝国主义的限制,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兴办起就多数存在基础贫乏,筹款困难,资金短绌的问题,始终无法摆脱资金少,观摩小,设备简陋,难于矿大资本积累的处境。中国资本主义的这种缺陷,是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克服他的软弱性的经济原因”②。不仅如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大部分出身于大商人大地主和官僚阶层,或由替帝国主义效劳的买办阶层转化而来,同这些人的血缘联系使得他们容易向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妥协,没有与这二者做斗争的胆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的发展上必须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同时又被国内经济条件所限制,无法成长成西方列强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一方面渴望突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一方面对能控制自身发展的三座大山又有着天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四、结语综上可知,资产阶级纵然具有其革命性,并且愿意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但是其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他们并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上成功。辛亥革命的种种表现只是其中一个实例,民国时期的混乱更好的说明了这一点。①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33页。②林增平《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刍论(一)》,电子版,第2页。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中国同盟会,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朱育和、欧阳军喜、舒文著《清末主要革命团体》,临峰客《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刍论(一)》,林增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