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教学反思执教:叶颖福鼎六中《杞人忧天》是人教2011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六个单元,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通过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为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要想有效培养这种能力,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所以在教法的设计上我主要以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为主。我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如在教学第二环节“最美朗读,初步感知”中,利用转盘动画挑选三组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多样。学生读完后用手中的反馈器进行反馈评价,然后评选出最美朗读者。这一环节力求体现“创设情境,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理念。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二、重视朗读,体现古文教学特点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办法。在朗读中疏通文言知识,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中,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在这短小的篇幅中,这两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的带读、学生的自读、小组之间的PK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几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三、以动画和文本的对比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杞人忧天》视频,让学生思考视频与文章的不同之处,并在文中做上标记。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平板提供的视频,寻找视频材料与课文的不同处,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与言的有机统一下,理清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文言阅读和想象能力。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学完课文后,采用微信群聊功能展示一些人对于“杞人忧天”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展开对寓言寓义的思辨。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结束《杞人忧天》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一、成功之处第一、我注重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讨论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去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课堂设计流畅、得体、注重语文能力的渗透。整堂课的诵读安排,既有教师的范读,又有学生的齐读;既有全篇、整段的齐声朗读,又有个别句子甚至词语朗读。这些朗读使得学生的语感更加强烈,对文章更加熟悉,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第三、本堂课的追问起到了激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并能领会古人的智慧。二、不足之处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拓展环节稍显急促,学生更多精彩的所思所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其次,梳理文章的流畅性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