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在科学上的种种难题一、进化论若干论据分析(一)胚胎重演论大多数高中生物学课本中都有一张胚胎发育图(图六),显示鱼、蝾螈、乌龟、鸡、猪、牛、兔、人等动物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侧面图,其原版收藏在伦敦大学的Bodleian图书馆,它的作者是十九世纪德国Jena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海克尔(ErnstHaeckel)。从这张图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这些动物成年后形态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它们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所以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有一个形态相似的阶段,这就是“胚胎重演论”(Ontogenyrecaptulatesphylogeny)。可以用“日晷模型”(Hourglassmodel)来阐述胚胎重演论(图七),其横轴显示进化过程中形态上的差异,纵轴显示胚胎发育时期,就象日晷一样,胚胎早期都是受精卵,胚胎发育成熟后,就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动物,也就是说,不管这些动物发育成熟后形态上的差异有多大,但在胚胎发育的某个阶段,其形态仍旧会重演一个类似鱼的形态。这个理论和模型的价值在于,它提示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残留物种进化的痕迹。这个理论强有力地支持了进化论,并且作为进化论的一个主要证据,出现在大多数国家高中的生物学教科书里。图六.海克尔的胚胎发育图—“胚胎重演论”直到一九九七年,英国人理察逊(MichaelK.Richardson)发现他的研究结果和海克尔的不一样。理察逊供职于伦敦的圣乔治医学院(St.George'sHospitalMedicalSchool)的解剖和发育生物学系,为了验证胚胎重演论,理察逊和多家实验室合作,这些实验室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除了海克尔当年所提到的动物种系外,他们收集更多种系的动物,观察它们在各个胚胎发育期的形态。他们发现,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外形高度近似的时期(Thereisnohighlyconservedembryonicstageinthevertebrates)。这篇论文发表在1997年的《解剖学和胚胎学》杂志(Anatomy&Embryology),其最终的结论如下:“近年来,一直认为所有脊椎动物在某个时期大小相同。与此论点相反,我们发现,在尾芽期,脊椎动物胚胎的最长径有十倍以上的差异。我们的研究严重削弱了海克尔图形的可信性,海克尔图形与其说是显示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相似时期,不如说是按固定程序设计的胚胎。”(Contrarytorecentclaimsthatallvertebrateembryospassthroughastagewhentheyarethesamesize,wefindagreaterthan10-foldvariationingreatestlengthatthetailbudstage.OursurveyseriouslyunderminesthecredibilityofHaeckel'sdrawings,whichdepictsnotaconservedstageforvertebrates,butastylisedamnioteembryo.)那么,为什么海克尔和理察逊的研究结论差异如此之大呢?原来,海克尔有意选择形态上比较相近的动物胚胎,比如他用水生的蝾螈代表两栖类,而不用青蛙,因为蝾螈本身更象鱼。又如早期鸡的胚胎其眼球是没有色素的,但海克尔把它涂黑,使得鸡的胚胎和其它动物胚胎更相似。海克尔特别对人的胚胎图作了艺术加工,去掉了人胚胎的内脏部分和腿,就成了一个有尾巴,类似鱼的胚胎(图八)。这又怎么样呢?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个谬误所产生的后果,当年它对进化论有多大的支持。R.B.Goldschmidt在《动物学的黄金时代》(TheGoldenAgeof图七.日晷模型图八.海克尔对人的胚眙图的艺术加工Zoology)一书中说,“现代人很难想象,他(海克尔)在他那个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是远超出他在科学上实际的成果......海克尔信手一挥,使自然增色,画笔所及远超其所见......(观其图形),人们的印象是,他(海克尔)先就自然界的观察画了个草图,然后又根据他心中所看见的画了一张理想的(胚胎)图。”(Thepresentgenerationcannotimaginetheroleheplayedinhistime,farbeyondhisactualscientificperformance.Haeckel'seasyhandatdrawingmadehimimproveonnatureandputmoreintotheillustrationsthanhesaw...onehadtheimpressionthathefirstmadeasketchfromnatureandthendrewanidealpictureashesawitinhismind.)(二)用进废退长颈鹿是惹人喜爱的动物。但是,一个生物学家却会思考,为什么长颈鹿的颈部那么长,而且它与身体不成比例。根据化石证据,相对现代的长颈鹿首先出现在一百万年前的非洲草原,据信它的祖先是生活在二、三千万年前的一种矮鹿,由于环境的改变,它们赖以生存的地上的草和矮小的灌木丛减少,这些矮鹿不得不伸长颈部,吃高处的树叶,它们的颈部得到锻炼,颈部比较长的鹿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这个后天获得的生物性状遗传给了子代动物,经过千万年漫长而缓慢的变化,矮鹿就进化成了今天的长颈鹿(图九)。这个理论叫做“用进废退”(ThePrincipleofUseandDisuse)。是由法国人拉马克(JeanBaptistePierreAntoinedeMonetdeLamarck,1744-1829)提出来的。虽然有许多证据并不支持这个理论,但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新思想新观点的渴求淹没了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最明显的反面证据是,在旱季食物最缺乏的时候,长颈鹿通常吃低矮的灌木,而不是吃高处的树叶。第二个问题是,长颈鹿的颈部伸长了,但是身体其它部位并没有相应成比例的伸长,比如腿。第三个问题是,长颈可能在获取食物时有优势,但是在别的方面,却可能在生存竞争中形成劣势,比如长颈鹿需要增加血压,以保证头部的血液供应,这对于心脏的功能要求增加;图九.用进废退理论假设的长颈鹿进化过程长颈可能造成运动不便,使得长颈鹿容易成为凶猛的肉食动物的猎物;长颈可能造成饮水不便,影响长颈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所以,现在的进化生物学已经不再讲这个理论了。尽管如此,当年这个理论启发并帮助了达尔文。(三)飞蛾的工业黑化“飞蛾的工业黑化现象”(Industrialmelanismofthepeppermoth,Bistonbetularia)是进化生物学中的教科书式的例证,在今天美国的高中教科书里面都会引用,以此证明进化论(图十)。这种现象首先在英国被观察到。在威尔士农村的树林里,树上长满浅色的苔藓。在工业革命以前,只有一种浅色飞蛾(f.typica),简单称作白色飞蛾,其颜色接近树皮的颜色,不易被鸟类发现。工业革命以后,环境被污染,特别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使树上的浅色苔藓减少,树皮呈暗黑色,白色飞蛾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捕食,因此出现了一种深色飞蛾(f.carbonaria),简单称作黑色飞蛾。有一种鸟叫蓝色鲣鸟(Bluejay),喜食这种蛾子,因此形成一种自然选择的力量。简单地说,飞蛾工业黑化现象是描述英国一种飞蛾由于工业污染的原因,怎样从白色的变成黑色的,工业污染经过治理后,黑色飞蛾又如何变成白色飞蛾,据此说明,生物性状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提示自然选择如何促成生物进化。飞蛾的工业黑化现象:(a)在没有工业污染的地方,树干上的青苔使得白色的飞蛾比较容易生存;(b)在工业污染的地方,树干颜色发黑,黑色的飞蛾比较容易生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英国昆虫学家BernardH.Kettlewell做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白色和黑色飞蛾的生存受环境影响,而这种自然选择恰恰就是通过树上苔藓的颜色和蓝色鲣鸟实现的。在第一个实验中,他在Birmingham附近的Rubery放飞一定数量的白色或黑色飞蛾,然后再去人工捕捉,发现在Birmingham这样的工业污染区,白色飞蛾较难生存。Kettlewell又在Dorset附近的Deanend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在Dorset这样的非工业污染区,黑色飞蛾较难生存。如果将两种飞蛾同时放飞后,人躲在特制的观察箱内用望远镜观察蓝色鲣鸟对飞蛾的捕食,发现在污染区,鸟类吃较多的白色飞蛾;而在非污染区,鸟类吃较多的黑色飞蛾。据此,Kettlewell就得出一个结论:飞蛾的工业黑化是由于树皮上的苔藓提供的颜色保护,和鸟类选择性捕食的结果。严格来说,这些实验是有缺陷的,因为飞蛾放出去以后,很难控制它们的去向,没有捕到的飞蛾也不一定是被鸟捕食了。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还是很能支持Kettlewell的结论。如果我们以年代为横轴,纵轴为白色飞蛾或黑色飞蛾的百分比,我们就发现,飞蛾的颜色和工业污染之间,存在一个很好的相关关系(图十)。这些研究归纳成一个理论模型:在没有工业污染的环境里,飞蛾都是白色的。随着工业污染的出现,树上的浅色苔藓减少,树皮颜色发暗,出现黑色飞蛾。白色飞蛾比较容易被鸟类识别,而被捕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飞蛾大多为黑色飞蛾。随着环境的改善,树上浅色苔藓重新长出,更适合白色飞蛾的隐藏。鸟类比较容易捕食黑色飞蛾,剩下的飞蛾大多为白色飞蛾。然而,以上这些研究一直限于Liverpool和Wales,当人们来研究英国其它地区和欧洲时,就发现Kettlewell的理论模型无法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工业城市Manchester周围白色飞蛾不灭绝?为什么EastAnglia农村黑色飞蛾占80%?为什么环境改善后,伦敦(北纬52度)以北黑色飞蛾减少,但北纬52度以南黑色飞蛾却增加?为什么Wirral半岛树干上的苔藓还没有恢复,白色飞蛾就已经增加?为什么荷兰在黑色飞蛾减少,白色飞蛾增加的同时,出现一种灰色飞蛾?问题出在Kettlewell的实验方法。Kettlewell的实验方法是,白天将一定数量的飞蛾放飞到野外,到晚上再来捕捉,或者用望远镜监视,来观察飞鸟对白色、黑色飞蛾的选择性捕食。那么他犯了什么错误呢?白天的时候飞蛾都在昏睡状态,放飞后,他们大多落在树干上,以树干为背景,白色飞蛾和黑色飞蛾的颜色差别一目了然,鸟类很容易选择性捕食。但是,事实上,野生状态下的飞蛾栖息在树荫下的小树枝下面,白色飞蛾和黑色飞蛾的颜色差别并不强烈,鸟类捕食的时候,图十.飞蛾的工业黑化现象选择性也就不强。因此,在一九九八年的《进化生物学》杂志上,有一篇综述文章,重新检讨自然进化论关于工业黑化现象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说:“我们认为,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严格并且可重复的观察和实验-来支持这种解释。我们建议,需要更多注意典型(白色)和黑色飞蛾的差异,而不是成虫的着色过程;有必要设计其它的假说,并加以论证。”(Wecontend,however,thatthereislittlepersuasiveevidence,intheformofrigorousandreplicatedobservationsandexperiments,tosupportthisexplanationatthepresenttime.Wesuggestthatmoreattentionbedirectedtoassessingwaysinwhichtypicalandmelanicmorphsdiffer,otherthaninadultcoloration,andtodevisingandtestingalternativehypotheses.)至此,解释飞蛾工业黑化现象的Kettlewell理论被完全否定。二、微进化论和广进化论事实上,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白色飞蛾和黑色飞蛾有颜色之分,生物学上称为不同的性状,但是仍旧是一个种,所以这种颜色的变化称为种内变异。生物学上,什么叫做种呢?十八世纪法国人林耐(CarlvonLinn€?或CarolusLinnaeus,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