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论文开题报告表选题名称IC厌氧反应器处理酿酒废水填表时间:2014年12月4日填表说明1、本表由研究生本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2、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3、本表连同选题论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4、本表第一项“选题来源”,是说明选题属于国家、省、市、学校、自选中的哪一类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应注明选题编号。5、本表第八项“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应包括:研究生是否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开题论证报告进行了修改,并明确说明是否同意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大面积的地区性缺水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使得多数江河湖海的水质下降甚至失去了使用功能,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因此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障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匮乏和使用的低效,使得我国对再生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水处理工艺中,采用传统的好氧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大量需要二次处理的污泥,所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高效低能耗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具有运行成本低、节能、剩余污泥量少、可以处理高浓度和好氧条件下生物难降解有机物质的特点等,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终身致力于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R.E.Speece教授认为,厌氧处理技术不再仅仅是好氧处理以外的一个补充工艺,它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可以替代好氧法的有价值的处理方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可以作为环境保护、能源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结合起来的综合系统的核心技术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快速发展势头也成为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空前重视和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随着现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出现以及对厌氧技术原理的深入认识,厌氧技术已为多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工业化处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它以低成本和能源回收为具有吸引力的技术,再一次引起世人瞩目。1、国内研究状况:处理土豆加工废水土豆加工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类、酰胺类、钾盐和纤维素等多种化物,COD含量高、可生化性强。1985年荷兰建成的第一个中试I器以及其后建造的100m3的IC厌氧反应器〔8〕都处理这种废水。进水COD含量上万mg/L,容积负荷可达35~50kgCOD/(m3・d),而处理同类废水的UASB的容积负荷仅为10~15kgCODΠ(m3・d),停留时间前者为4~6h,而后者需要十几到几十小时。处理啤酒废水啤酒废水的COD约为1500~3000mgΠL,有时可达4000~5000mgΠL,可生化性强,不含明显抑制厌氧微生物生长的物质。用IC反应器处理,容积负荷可达15~30kgCODΠ(m3・d),水力停留时间为2~4h,COD去除率在75%以上;而UASB处理啤酒废水,容积负荷一般仅为4~7kgCODΠ(m3・d)。我国部分啤酒厂采用IC工艺处理啤酒废水,比如上海富士达酿酒公司和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都采用了IC-CIRCOX处理工艺。哈尔滨啤酒(沈阳)有限公司采用200m3容积IC反应器+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进水COD2000~2800mgΠL,IC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在80%以上,整个系统出水COD浓度降到50mgΠL,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味淋酒废水浙江某味淋酒公司2001年建成一套IC厌氧处理系统,全套设施占地面积仅150m2,投资仅30万元,解决了味淋酒生产废水超标排放问题。其废水主要来自味淋酒生产车间浸米场地的米浆水、淋饭废水。废水酸化后进入IC厌氧反应器,COD浓度约3500mgΠL左右,SS约600mgΠL,IC厌氧反应器直径2m,高12m,有效容积35m3左右,采用38℃±2℃中温发酵,水力停留时间约48h,COD、SS去除率80%以上。味淋酒生产工艺与黄酒生产工艺类似,废水性质也类似,故该处理设施也可用于黄酒生产废水的处理处理造纸废水IC反应器当今用于造纸行业也比较多。用于各类废纸制浆的废水处理达标排放,通过治理后的废水回用,即不同程度的封闭循环,或者完全没有废水排放的零排放,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造纸厂都有应用。IC反应器的废水负荷约在20~30kgΠ(m3・d),加之后续好氧系统,COD、BOD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99%。在我国,IC反应器也成功用于造纸废水处理。福建南纸股份公司〔16~19〕1999年从荷兰PAQUES公司引进IC厌氧+好氧系统,处理30000tΠd的DIP和TMP的高浓混合废水,于2000年顺利建成后收到良好的效果。该公司将硫酸盐法(Kp)苇浆稀黑液(COD为5800mgΠL)与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制浆废水(COD为11000mgΠL)按一定比例混合,用IC反应器(高24m,直径11m)进行厌氧处理,在36℃士1℃,容积负荷为12~15kgCODΠ(m3・d)时,COD、BOD的去除率分别为65%和85%左右,产气率为0140~0142m3ΠkgCOD。该废水的成功处理也证明了IC反应器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尽管进水负荷波动很大,出水的COD浓度却相对平稳,因其内循环结构可自动调整内循环水量,对高悬浮物浓度也有一定的承受力。2、国外研究状况四、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全文共6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农业保险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具体介绍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的概念与特点、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及其分类等,梳理了农业保险相关基础理论。第三章,新中国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本章将中国建国至今的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及2004年至今,分别对每个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第四章,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选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农业保费收入等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构架。本章首先分析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局,然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基本原则及方略,最后完成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构架的设计。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在前述章节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对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提出政策建议。五、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第一阶段(2010年5月)查阅文献、拟定论文题目第二阶段(2010年6月)完成论文导论部分写作第三阶段(2010年6月—7月)完成论文前三章的写作第四阶段(2010年7月—8月)搜集相关数据,完成论文第四章写作第五阶段(2010年8月—9月)完成论文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写作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等及采取的措施:本文采用了一下研究方法具体包括:第一,文献调研法。本文文献检索的范围主要包括一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二是国外学术界有关农业保险研究成果;三是当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发展农业保险方面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四是实务界和其他相关统计信息和资料。第二,历史分析方法。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回顾中国建国以来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弄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第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在分析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困局时,偏重实证分析;在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时,偏重规范分析。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作为经验支持,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理论依托,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第四,现代计量经济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关系时,采用现在计量经济方法构建模型并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七、可能遇见的困难、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办法、措施:1.可能遇见的困难及问题:(1)在数据搜索方面可能会遇到数据查询难,数据又缺失的情况(2)由于计量知识有限,在构建模型解释问题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计量知识(3)在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框架时,可能出现创新点,但是同样会出现考虑不周全不严谨的地方2.解决办法及措施:(1)采用适当的办法弥补数据缺失的不足(2)自学相关计量知识(3)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4)与同学交流学习八、大纲第1章导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1.2国外农业保险研究综述1.3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综述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农业保险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2.1农业保险核心概念2.2农业保险基础理论2.3小结第3章新中国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3.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业保险业演变历程3.2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概述3.3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进程第4章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4.1相关研究评述4.2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4.3计量结果及其解释4.4小结第5章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架构5.1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局5.2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的基本原则及方略5.3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构架设计5.4小结第6章结论与建议6.1本文结论6.2政策建议九、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签名:年月日十、学院(系、所、中心)审核意见:负责人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