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17年四月,列宁回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7日):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4.四月危机和六月危机(1917年):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危机,扩大布尔什维克在群众中的影响。5、粉碎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1919——1920年)第一次:高尔察克的叛乱(白匪)第二次:邓尼金匪军第三次:波兰侵入6、.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1)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也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它使德军包抄和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速决战计划完全破产。(2)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血战,双方共伤亡70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或“地狱”。(3)索姆河战役: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个师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消耗战。(4)日德兰海战: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7、1918年3月5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一战。8、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10、为了应付国内战争,苏俄政府与1918年夏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建立劳动军。11、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美英法: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13、.绥靖政策的表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侵占捷克,进攻波兰。14、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海上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3、阿拉曼战役(1942年冬到1943年初)――英军在北非发动反攻,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16、二战的重要会议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会后发表《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于在德黑兰举行会议。会议决定,英美盟军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开辟欧陆第二战场,苏军届时发动大规模攻势加以配合。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战争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德国(分区占领、赔款)、波兰、苏联对日作战、组建联合国等问题。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首脑会议,着重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并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后,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7、反法西斯联盟(三个阶段)P125美英联盟的建立:1941年前后,美英事实上结成了反德联盟。2苏英美同盟的形成: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考虑援助苏联。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元旦,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8、英法苏政治和军事谈判,英法同意在波罗的海国家遭到直接侵略时,同苏联一道向他们提供援助。但任然拒绝在他们遭到间接侵略时提供援助。谈判陷入僵局,波兰死守等距离外交的方针,拒绝同意苏军过境的要求。致使三国军事谈判陷入僵局。于是苏联同德国谈判,在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在英法苏谈判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被迫采取了了这一行动,赢得了一年半的备战时间。19、1939年9月3号,英法对德宣战,但是,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的战争”。20、不列颠空战(1940年),德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破产。21、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在战争初期节节失利,在1941——1942年,莫斯科会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2、在1943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23、1943年10月,意大利投降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它标志着法西斯集团正式开始瓦解。24、霍斯巴赫备忘录(1937年11月),希特勒战争行动计划。25、三国轴心最终形成的时间: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政治上),1940年7月27号军事上形成三国轴心。二、名词解释1、俄国二月革命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917年2月(俄历),故名。(俄历)2月18彼得格勒普悌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迅速发展为全俄总政治罢工。26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转为起义。首都驻军也相继加入,推翻沙皇政权。革命胜利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为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发表在四月,故名。该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策略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将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在政治方面:由议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恰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提议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社会民主党”名称,改称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该提纲对俄国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意义。3、热那亚会议指1922年4—5月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是第一次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个国家。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与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而帝国主义国家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俄,于是转而采取与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会上,帝国主义国家否决了苏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纲领,要求苏俄承认戛纳决议的全部条款,承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的企业和财产,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等;苏俄代表坚决拒绝这一无理要求并给予有力驳斥,并要求帝国主义列强赔偿因武装干涉和封锁苏俄而带来的损失。因为苏俄与列强矛盾太深刻,会议无果而终。会议虽没有成功,但它的召开使苏俄的和平外交政策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和经济压力,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工商界同苏俄发展经济贸易的愿望。会议期间,苏德两国签订了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拉巴洛条约》.会后,苏俄同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帝国主义国家孤立苏俄的努力失败了。4、.田中奏折指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上奏天皇的《对华政策纲领》。日本一直梦想变中国为其殖民地。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由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在会上拟定此纲领。奏折首先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中国东北各省和内蒙地区自然资源如何丰富,从而阐述了侵占该地区的必要性,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其次奏折论述了必须以武力夺取,而不能通过自由竞争的手段达到目的的原因,认为不仅英美国力比日本强大,而且中国统一的前景和民族资本的壮大,也都威胁着日本的利益,指出“如欲造成昭和新政,必须以积极的对满蒙强取权利为主义,以权利培养贸易”。这是日本争霸世界的计划,也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纲领。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放弃华盛顿会议后币原外交以经济侵略为主的缓进政策,确定了攫取“满蒙”和武力干涉的急进侵华政策。在日本争夺亚洲霸权的道路上,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是整个计划中的第一步。5、鲁尔危机指1923—1924年因法国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而引起的国际争端。法国对鲁尔区觊觎已久。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有支付赔款的责任,但德国在支付20亿金马克后,因财政困难请求延付1922年后的赔款。法比坚决反对,于1923年巴黎赔偿会议失败后出兵占领鲁尔区,鲁尔危机爆发。德国消极抵抗,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由于丧失鲁尔区,德国经济与社会临近崩溃边缘。英美害怕在德国发生革命,同时法国在占领期间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此情况下,各方达成妥协,重新确定德国的赔款数量,制定了《道威斯计划》。1924年法比与德国达成协议,从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比军队从鲁尔区撤离。法国在这场危机中不但付出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中的主导地位,为英美所取代。鲁尔危机的解决使得德国的赔款数额得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德国经济的恢复。这场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尤其是英法之间的矛盾。36、《道威斯计划》指1924年8月英、法、美、意、日等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的以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1923年1月,法国借口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制造了“鲁尔危机”,使德国经济陷于崩溃边缘。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爆发革命,力求尽快结束危机。最终各方达成妥协,委任两个专家委员会解决德国赔偿问题。其中第一专家委员会提出了《道威斯计划》:(1)协约国为德国筹集8亿马克贷款,以确保德国通货稳定和经济恢复,并在此基础上向德国索取赔款;(2)对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未予确定,但在该计划生效的第1年内德国应支付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5年起,每年应支付25亿马克;(3)赔款的主要来源是关税,企业利润和对糖、烟、酒等消费品所征收的间接税;(4)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监督德国的国家预算、货币、对外支付以及缴纳赔款等。后来美国代表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事务总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对《凡尔赛和约》的巨大修改,使《凡尔赛和约》确立的基本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德国改变了原来没有地位的境况,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上升;法国丧失了对赔款问题的主导权,国际地位下降;英国的均势政策受到美国的冲击,但达到了其抑法扶德的目标;美国在欧洲的地位上升,其经济力量渗入欧洲,在政治上对欧洲事务取得了较大的发言权。7、《非战公约》指1928年8月签订的《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亦称《非战公约》。《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签订之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外交上也处于孤立地位。法国希望与美国确立紧密联系以增强抑制德国的力量,建议美法缔结非战公约。美国则要求将公约变为一个多边条约,企图使美国在条约中居于领导地位。经过激烈斗争,《非战公约》签署。其主要内容是:(1)声明各参加国废弃战争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2)只能用和平方法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非战公约》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性质,而且各帝国主义国家都附有“保留条件”,它们仍然可以在“自卫”的幌子下发动侵略战争。因此它不能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但该公约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