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张志公我们常说的比喻、拟人等等只是一种修辞格。修辞格是从客观语言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修辞现象。“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1、文中所说的“修辞”与修辞手法是一回事吗?文中所说“修辞”的意思是什么?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准确性、富有表现力,一是时代性、社会性。这两个标准,一是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一是从发展性角度来看。这两个标准的关键是准确性和表现力。2、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也就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理解这些标准?这种态度是可敬的,但方法不值得提倡。毕竟社会生活节奏不同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为了交际,应适应这种社会节奏,大可不必把修辞看得如此艰难。并且这样很容易使人说话、写文章思维迟钝,不能适应现代生活。3、作者举例“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例子后说“我们不去过多的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该如何理解?前提条件是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丰富的语言靠阅读,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实知识。4、“选择”的前提是什么?7、“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寂寞”一般是用来修饰人的心情,本文却用来修饰路,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寂静”,你觉得妥当吗?为什么?“寂静”一般是用来形容环境,当时的在夏夜,课文提到有“蝉声”和“蛙声”,所以寂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课文用了”寂寞”主要是为了反映此刻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情。因此,”寂寞”的使用是切合语境的,也是准确的。一本文提出的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是什么?文章在说明第一个标准时,谈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结合作者的观点,完成下边的练习。1.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中写道:“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着又说明自己对“名目”的考虑。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作者感到困难,主要是受阿Q这个对象制约: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他很普通,名不见经传。所以,作者从名目、姓氏、名称、籍贯四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并由此揭示出阿Q的普通、平凡、鲜为人知、没有地位等等。2.《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下大雪,谢安和他的侄子侄女谈论文学。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安就问道:“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回答说:“撒盐空中差(chà,大约,稍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对他们的比喻作简要评析。要把修辞现象放在语境中来研究。离开语境无所谓修辞效果,当然也谈不上比喻恰当。例中语境可从问话中略知一二:当时是大雪纷纷。“空中撒盐”无纷纷之貌,比喻固不恰当;“风吹柳絮”,纷纷有矣,但“大”则未必。所以,它只比“撒盐”的比喻略胜一筹。3.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走过来,看看他们俩,笑着说:“我有一联,只是有两个关键字未找妥,想请教你们。这一联是: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轼知道妹妹喜欢出难题,但又不能拒绝,只好仔细琢磨起来。黄庭坚稍一思索,便回答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摇头说:“太俗了!”苏轼接着说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还是摇摇头。黄庭坚着急地说:“加何字为妙,愿洗耳恭听!”苏小妹笑着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三联涉及动词的选择,你认为哪一联选择的最好,为什么?“轻风扶细柳”的“扶”字,写出了“风”的情谊,“淡月隐梅花”的“隐”字,写出了“月”的有意,用得比较好。但这不是标准答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说得有道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