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说课稿《石灰吟》说课稿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步,整体通读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第二步,理解诗意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思,就能很自然地对习以为常的石灰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作者吟诵石灰,就是要吟诵石灰高洁的品格。第三步,了解诗人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对于于谦,学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生把于谦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对于这份介绍材料,我是自己根据教参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加工,使于谦的生平介绍变得充实,同时,介绍的语言直白、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介绍之后,让学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学们对于谦这个人就有了深入、全面地了解。第四步,指导朗读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于谦的生平介绍,按照于谦年少时——步入仕途——走上刑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想象于谦的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看得出来,因为走入了于谦的内心,学生的朗读深情并茂,我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立志和做人的情感熏陶。第五步,课堂总结体会、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中,我两次让学生反思是否有新的认识,其实就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与表达学习所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此时,出示托物言志这个写作方法,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这时,再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时,学生的朗读完全是一种自然、真切情感的流露。因为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上,让学生互相背,指名背,齐背,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从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第六步,书写古诗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上书写诗。因为对于一首诗,让学生会读会背这是我们老师很注重的,对于书写一般放在课后。今天,我之所以要放在课上,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写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学生的书法要考级;考试时,试卷上有卷面分。2.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一定会比课后认真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习惯成自然。而且在课上书写,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3.平时,让学生抄写古诗,学生都把它看作是一种作业,兴致不是很高。现在,我提供了这两种书法样式,让他们完成一幅作品,学生感觉很新鲜,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更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4.我提供的范字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写的,因为我觉得写得字要比电脑直接打印的更有一种书法的味道,虽然学生写得还比较幼稚。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使命。今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受到文化的浸润,期待能将文化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竹石》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竹石》。一、教材分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二、设计理念新课标阶段目标中提出:高年段学生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力,让他们反复的读古诗,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帮助学生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诗人的借竹咏人。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四、教学方法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2.学法。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梅花》)导人: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2.学生读诗。3.师:这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今天刘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竹子的诗。(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把字音读准。)二、初读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4.教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三、读诗悟情1.师:平时你们见过竹子吗?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说说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答)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竹子?(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竹子的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竹子吗?我们的大画家郑燮也非常喜欢竹子,他还画了很多竹石图呢!(出示课件竹石图,边播放边简介诗意)(播放音频《竹石》)3.学生练读1、2句,师指导;4.学生练读3、4句,师指导.5.全班齐读。跟着诗人一起读。(播放音频)6.赛诗会。7.练习背诵古诗。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四、课后延伸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青松》。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板书设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夏日绝句》说课稿一、说教材《夏日绝句》是语S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三、说教法、学法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后期作品的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五、说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教师朗读古诗、板书课题、生读课题,质疑课题、谈所获信息。㈡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再读古诗,为古诗划节奏。㈢学习课文、理解诗意1.学习第二句古诗:⑴站在乌江口的李清照之所以能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⑵项羽何许人也?(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回答)⑶项羽对于李清照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为何李清照在这里会独独思念他?⑷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逃过乌江还是拔剑自刎而死呢?重点体会项羽“不肯”过江东与“不能、不会、不愿意”过江东进行比较学习。突出项羽那种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这正是作者思念项羽的地方。品读第二句古诗学生品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出感悟,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诗人李清照的心声。2.学习第一句古诗:⑴从“人杰”入手,引出刘邦也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人中豪杰这个典故。⑵让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鬼雄”,进而学习屈原《国殇》有云:“身既死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第二个典故。⑶总结“项羽”这一历史典故。3.学生总结诗意。㈣精读古诗⑴站在乌江口的李清照之所以如此高亢地吟出《夏日绝句》,是因为她的眼前有了一副怎样的画卷?她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⑵学生带着体会再精读古诗。⑶学生背诵古诗。㈤拓展升华⑴学生谈对宋朝当权派(皇帝)、李清照、项羽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评价。⑵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明白怎样做人了吗?⑶学生汇报收集的爱国名言、警句,教师将李清照的“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送给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