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是指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构造层次: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的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所导致的地壳-岩石圈的分层性。构造观: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递进变形:从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岩石变形的全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过程(演化)。构造组合:就是去识别具有内部组合秩序的许多密切联系的构造要素的集合体—构造组合或构造系。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构造置换:指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两段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脚倾斜线,倾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集倾向。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教的夹角。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应力: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应力椭圆:在而为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盈利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的椭圆成为应力椭圆。应力椭球:在三维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盈利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之椭球成为应力椭球。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线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剪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应变。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盈利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线应变:指物体内某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剪应变:物体在剪应力的作用下,内部原来两条垂直的微小线段所夹直角的改变量。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称为一个椭球,一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便成为应变椭球体。纯剪应变:非旋转变形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的应变为零的变形。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成为递进变形。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较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较老。背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则将向上弯曲的叫背形。向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则将向下弯曲的叫向形。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叫轴面褶轴:从几何学观点看,转折端浑圆的的褶皱面,可看做一条直线通过平行自身移动而构成的一个曲面,这条直线称为褶轴,这种褶皱称为圆柱状褶皱。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性变化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系。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同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一群节理叫做节理组。张节理: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称张节理。剪节理: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称剪节理。断距:指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主动褶皱:层的力学性质和层理积极地控制着褶皱的发育时,这种褶皱成为主动褶皱。被动褶皱:如果岩石间的韧性差趋于均以,则层理在褶皱变形中不再具有力学上的不均一性,只是被动地作为变形的标志,这种褶皱称为被动褶皱。平行褶皱:褶皱面做平行弯曲的褶皱,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褶皱的各部分一致,所以也叫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个曲率中心,所以也叫同心褶皱。相似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做相似弯曲的褶皱。各面的曲率相同,但是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以,褶皱的形态不随深度的变化而改变,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两翼变薄,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的各部位保持一致。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剪节理:由剪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张节理: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运动作用的通过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构成节理系。牵引构造:断层两盘紧临断层的岩层,常常发生明显的弧形弯曲,这种弯曲叫作牵引褶皱。同沉积褶皱:在岩层沉积的同时边沉积边褶皱而形成的褶皱。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表现为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外来岩体大片剥蚀掉,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一片外来岩块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封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封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叫构造窗。石香肠构造: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加载其中强硬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断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长条状断块。窗棂构造: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铅笔状构造:是褶皱的泥质板岩或粉砂质板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成因解释之一是由二组或两组以上平行面状构造交切分割而成。有的是层理与劈理交切,有的是劈理与劈理交切。杆状构造:由石英、方解石或其它成分单一的强硬岩石所构成,成束成带地在一定变质岩层中出现。其杆的成分与所在岩石不同。常是垂直于枢纽方向辗滚作用的结果,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枢纽而与运动方向垂直(属b轴线理)。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它们中间共用一个上升盘。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它们中间共用一个下降盘。裂谷:是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窄长短线,切割深,发育演化期长,常具地堑形式。线理:线理是一种描述性术语,泛指岩石内部或表面上的各种平行线状构造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劈理域: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故亦称薄膜域。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至于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流线:主要是针状、柱状、长条状矿物(角闪石、辉石、长石等)、长条状析离体和捕掳体等长轴呈定向平行排列称为流线。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的构造。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用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逆冲断层。侏罗山式褶皱:又称过渡型褶皱,主要指隔槽式和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隔档式褶皱的特征是背斜紧闭,发育完整,其间的向斜平缓开阔;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发育完整,两个向斜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常呈箱状。日尔曼式褶皱:又称断续褶皱。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以卵形穹隆、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褶皱翼部倾角极缓,但规模可以很大;空间展布上无明显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