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听话?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夸奖孩子,这孩子真听话,真乖。似乎,孩子听大人的话,一是天经地义,二是好孩子的标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几个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并不经得起推敲。孩子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这还用问吗,儿子当然要听老子的。没大没小,还成什么体统。但,如果老子说的并不对呢?——那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对不对。父母总结的经验,照着做不就是了。孩子逐渐长大,一直都要听父母的吗?——长大了,自立了,当然就不管他了。那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管孩子,还是到了孩子独立那一天,就突然不管了呢?——这谁计算的那么清楚,反正,孩子就要听话,不听话那还不反了他的?孩子听大人的听,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那什么,我是孩子的父母,还会害他不成?!如果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会不会更听话呢?——我管不着别人,我可不会这样。是的,事实上母要不要让孩子听话,要孩子听什么样的话,让孩子什么时候听话,让孩子听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我们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应该有父母的威严,体现威严的方式,就是孩子要听话。孩子听话是父母威严的底线,触碰不得。其实,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肯承认自己还有这样的思想,但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接触到很多父母有类似的行为。前几天,我的好友给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她带着女儿去学习芭蕾舞,同班的一个小女孩儿,因为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到老师的批评。那天,是一节面向家长的公开课,那个女孩儿依然有些反应迟缓。她的妈妈就在旁边不断地让孩子好好跳,但效果并不明显。终于,当课程结束,老师又一次指出了这个女孩的问题时,她的妈妈再也遏制不住怒火,冲上前去打了女儿两个耳光。当场所有的家长、老师、孩子,都被震惊了。是的,我们可以体谅,妈妈在旁边看着着急,脸上没面子。但是,解决的方式,不是你单纯地你让孩子好好跳,孩子就好好跳的。当家长的,要倾听孩子到底为什么不好好跳,从而帮助孩子疏导。换句话说,就算孩子不跳芭蕾了,也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问题。那一记耳光,完全是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而打的,孩子其实是非常冤枉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非常听话。当初,他以忙于工作和孩子小不懂事的原因,一生下来就把孩子送到乡下老家。每天也就过年的时候才相聚,直到该上学的时候才从老家接来。有一次在家庭聚餐时,他很骄傲地说,“我儿子特听话、特优秀”。说着,就把孩子叫道大家面前,说,“背几首古诗给叔叔阿姨听下”,“给大家表演下算数”……的确,这个孩子很乖巧,甚至是很精彩地表演了自己的才能。但是,和这位父亲一幅得意的表情相对的,是孩子敬畏的眼神和规矩的举止。我不知道该同情这个听话的孩子,告诉他可以活泼点调皮点,还是该规劝下威风的父亲,告诉他孩子的听话其实是敬畏,是距离感。一时间,心头是五味杂陈。我们要孩子听话,就要给孩子自尊、自由,否则,真的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行为。今天,你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等你老了坐在轮椅上,孩子才会蹲下来和你说话。在家庭关系中,完全可以一直都和和睦睦,亲亲爱爱的。有的家长本来挺和善的一人,非要在孩子面前扮得凶巴巴的,这是何苦呢?第二,也有很多家长说,我们并没有那么老土、保守、虚荣,不会只为了保持自己的所谓威严,去强令孩子什么都要听话。我们只想要孩子听正确的话,譬如好好学习、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难道还不应该吗?其实,还真的不是那样简单的事。有很多时候,往往是父母认为对的话,但孩子并不爱听。那么,给孩子发号施令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譬如说,当孩子正在画画、玩游戏的时候,晚饭做好了。父母一般都会说,“赶紧去洗手吃饭”,这总不错吧。可孩子叫一次不动,叫两次哼唧几声,叫第三次的时候,父母的火就上来了,“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可是,我要说,父母的火,还真的发的不对: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不会说。要知道,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谁都不喜欢正在做的一件事情被打断,尤其是正在玩的游戏或创作的一幅作品,完成的一个作业。尤其是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习惯养成,比立刻停下来去听父母的话,可是要重要得多。父母粗暴地终止了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既剥夺了孩子做事的乐趣,又让孩子养成了有始无终的习惯。同时,还给孩子加上了脾气倔强不听话的罪名,简直是又可笑又可怜。那么,是不是就任由孩子继续玩下去、画下去呢?当然也不是如此。但是,父母要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提前告诉孩子,“要吃饭了,你再玩5分钟就过来吧”,这样的方式,既没有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也可以达到目的。而且,我发现只要这样去说,孩子都会很乐意听的。孩子听不听话,其实是父母是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的权利得到了保证,那么,家长所说的话自然是合情合理的,是听起来很舒服的。既然是很舒服的话,孩子又怎么会不听呢?第三,即便是对的话,家长也不要老是说,说到唠叨的程度。我觉得,很多家长几乎是为了说而说,没话找话。我曾经在小学门口特意观察过,大多数的家长,在送孩子到学校门口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嘱托: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写作业,多喝水,不许调皮……似乎,这些话多说几遍,孩子就会记得。但实际的效果呢,不用问,只要看家长嘱托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了。大早上的,孩子刚到学校门口,一面担心是不是迟到,一面又四处张望有没有熟识的同学,哪里听得到家长每天千篇一律的叨唠呢,真的是充耳不闻。别说孩子了,就连我每天送孩子,听别的家长说来说去都听腻了,更何况孩子。这样的话,真的不如不说,说了也白说,还惹得孩子不耐烦,家长窜无名火。我真的看到,很多家长把说孩子当作习惯,在公园里一边聊天,一边不断地说孩子,“别乱跑,小心摔着”、“多喝水”、“别捡地上的东西”……这真的是丝毫没有作用的废话。给孩子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让孩子遵守。但很多家长每天重复那些话语,真的毫无意义。譬如孩子喝水问题,我也经常发现孩子玩起来根本想不起来喝水。经常是拿到学校一整壶水,放学还是一整壶水。家长说了多少次都没有用。最后,解决的方式非常简单。每天送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就停下来让孩子喝一杯水,每天放学接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同样是让孩子先喝一杯水。这样,比每天的唠叨效果不是要好很多了吗?这样,不是可以将唠叨的话语,变成“我爱你”、“开心一点”,不是很好吗?第四,在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中,如何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说应该说的话,让孩子不觉得父母唠叨呢?我觉得,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要渐渐地由“听个人的话”变为“听有道理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还可以有一些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跟孩子说话,譬如,“这样做妈妈不喜欢”、“这样做妈妈很开心”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但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增强,就要尽快进入到事理引导模式了。也就是说,不能用父母的情感、威严来压制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当孩子的行为仍旧以父母的个人好恶为准绳的话,试想下,难道父母的所有判断都是正确的吗。好吧,即便父母的所有判断都是正确的,但我们知道,父母终究要老去,乃至离开人世,那么孩子还去听谁的话呢?不就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了吗?请记住,父母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从空间上,不能跟着他;时间上,不能陪着他;智慧上,不能压制他;生活上,不能管着他;情感上,不能限制他……父母给孩子的,不能去“罩着他”,而是去“放开他”。父母知道了这一点,就明了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说什么话了。简单举个例子,我们要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当然是对的。当孩子两岁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你不洗手妈妈就要生气了”,以此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当孩子6岁了、12岁了,18岁的时候,妈妈还说“你不洗手妈妈就要生气了”,是不是觉得很可笑了呢?是的,6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懂得不讲卫生,是对自己的健康不好,也是妨害公共环境的道理了。这是正常的,也是理所应当的转变。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犯了“孩子永远是孩子,无论长到多大都是孩子”的巨大错误。要是在家庭氛围中,以此融合情感也就罢了,问题是很多父母无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多么大的进步,都把孩子当作三岁小孩一样去管教,去干涉,那简直就是家庭的悲剧了。还别说,很多父母自己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没有与时俱进地和孩子一起成长,无论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都以“我的好恶”来作为标准,胁迫孩子去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前行。我们身边不乏孩子已经成年,父母还要用种种手段,去影响、干涉孩子的工作、婚姻的例子。譬如,“不考上公务员就别来见我”,“没房子不许结婚”等等。在这方面,社会的进步要比我们想象的慢很多。身为父母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不说的时候,要不说。你给孩子管教的那些话语,真的不是什么金玉良言,也不是什么真理——是的话,也是你自己的。孩子需要自己去体验,甚至用犯错误的代价,去发现这些话的真正价值。总之,父母的话可以说,孩子也应该听。但要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由。如果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干扰了孩子的自由,那父母还不如不说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