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22多克隆抗体:多个不同克隆B细胞针对多种抗原表位所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也称第一代人工抗体,如免疫血清。2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24免疫粘附作用:是指细菌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与补体裂解产物C3b或C4b结合后,并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3bR或C4bR)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的现象,大分子聚合物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免疫粘附作用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25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在一定条件下也参与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26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两型:I型干扰素包括IFNα和IFNβ两种,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27生长因子(GF):泛指一类可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组织创伤的修复,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如:EGF表皮生长因子;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28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29集落刺激因子(CSF):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如:GM-CSF,G-CSF,M-CSF等。30白细胞介素(IL):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3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32细胞粘附分子(CAM):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分子。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粘附,参与细胞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33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于同一分化群,称CD.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CD编号,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一般CD编号表示细胞膜表面分子。3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凡具有IgV区样或C区样结构域的分子统称IgSF。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3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哺乳动物都有MHC,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MHC名称各异。人的MHC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36MHC限制性:是指T细胞以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37锚定位与锚定残基:分析从HLA分子抗原结合槽洗脱下来的各种天然Ag肽的一级结构,发现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抗原结合槽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能够和同一类MHC分子结合的Ag肽,其锚定位与锚定残基往往相同或相似。38BCR复合物:即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是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是B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膜免疫球蛋白(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CD79a)和Igβ(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mIg主要功能是结合特异性抗原。Igα和Igβ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信号转导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39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TCR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构成TCR的肽链有α,β,γ,δ四种类型。TCR通常分为TCRγδ和TCRαβ两种类型。TCR的作用是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而且,TCR的作用是识别具有MHC的限制性。40TCR复合体(TCR-CD3):是T细胞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TCR-CD3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表面,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TCR的作用是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而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活化的信号。41初始T细胞:是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存活期短,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在外周淋巴结之间进行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无免疫效应功能。初始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内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并最终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4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效应T细胞存活期短,主要表达高亲和力IL-2受体,粘附分子(整合素和CD44)和CD45RO。与初始T细胞不同,不能在外周淋巴结之间进行再循环,而是向外周炎症组织迁移。在炎症组织内,效应T细胞仍需与APC或靶细胞相互作用而被再次活化,然后才能发挥免疫效应功能。43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44抗原提呈:是指表达于APC表面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45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46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的TCR与APC提呈的pMHC特异性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47记忆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48协同刺激信号:是指由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信号,是T,B淋巴细胞活化必需的第二信号。如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B7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结合所提供的信号。49体液免疫应答: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故又称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50Ig的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型转换。Ig的类别转换是在抗原诱导下发生,Th分泌的细胞因子直接调节Ig转换的类别,如IL-4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E。Ig的类别转换是机体产生不同类别抗体并发挥不同功能的基础。51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52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53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的脱敏注射):抗毒素皮试阳性而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脱敏注射机制:可能是短时间小剂量多次注射变应原(抗毒素血清)逐渐消耗了致敏靶细胞中预存的颗粒,使机体暂时处于脱敏状态。54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花粉的减敏治疗):特异性变应原(如花粉)减敏疗法是对已查明但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用小剂量,较长时间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使机体脱敏的治疗方法。其可能的机制为:⑴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IgG类抗体,降低IgE应答水平;⑵IgG与相应变应原结合,影响或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使致敏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不被激发。55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聚苯乙烯乳胶)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现象,即称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等。56直接凝集反应:是将细菌或红细胞与其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细菌凝集反应或红细胞凝集现象。可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为定性实验,多用于菌种鉴定或人类ABO血型的鉴定;试管法为半定量实验,多用于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某种抗体的含量,如肥达实验,为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一种试管定量凝集反应。57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某些颗粒载体上,形成致敏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反应产生的凝集现象。58免疫标记技术:是指将抗原抗体反应与标记技术相结合,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标记上示踪物质,通过检测标记物,间接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一类实验方法。常用的标记物有酶,荧光素,放射性核素,化学发光物质及胶体金等。59免疫酶测定法:是一种用酶标记一抗或二抗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方法。本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与酶对底物高效催化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显色,以颜色变化判断实验结果。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免疫组化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前者测定细胞表面抗原和组织内的抗原,后者主要测定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用酶标测定仪测定光密度值(OD)反应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常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LP),葡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