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筆記的史料運用以政治、軍事、科舉、庶民生活、人物為例說在前面•當單調冗長的期末校務會議正在緩慢地進行中,我和永春老師正在筆談—蔣介石爆破黃河堤防的得失…。當我和德仁老師在花東參訪時,車行在花東縱谷時,我們在討論—清朝是袁世凱推翻的嗎?為什麼要用這個題目?•克羅齊:「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用今天的角度去看過去之事,是否忽略了『當時』?歷史的面向只有一個嗎?•「鄭氏」與「明鄭」有甚麼不同?(別緊張!)•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中正投入精銳的德式師,是正確的嗎?•對抗十字軍是伊斯蘭教徒的「聖戰」嗎?(1219-1260)在眾說紛紜的時代中•一切回到『當時』吧!史料在教學上的功用•印證課本的內容•增加上課的趣味•作為出題的素材宋代史料的運用例舉:軍事分類內容摘要作者書名軍事禁軍葉夢得《石林燕語》制度羅大經《鶴林玉露》制度宋敏求《東齋記事》宋代史料的運用例舉:庶民生活分類內容摘要作者書名經濟占城稻文瑩《湘山野錄續集》茶團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封椿庫葉夢得《石林燕語》財用方勺《宅泊篇》墟市吳處厚《青箱雜記》百市王柡《燕翼貽謀》戲劇蘇軾《東坡志林》食菜事魔莊綽《雞肋編》戲劇范供偁《過庭錄》宋代史料的運用例舉:科舉分類內容摘要作者書名科舉制度洪邁《容齋隨筆》制度葉夢得《石林燕語》糊名劉昌德《蘆蒲筆記》制度宋敏求《東齋記事》糊名陸游《老學庵筆記》制度吳處厚《青箱雜記》制度王柡《燕翼貽謀》制度周密《癸辛雜識》制度洪邁《容齋隨筆》宋代史料的運用例舉:人物分類內容摘要作者書名人物王安石葉夢得《石林燕語》王安石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程頤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擁帳張知甫《可書》李煜王銍《默記》岳飛陸游《老學庵筆記》何謂筆記•最初的涵義是指散文,與詞賦等文體對稱。在南北朝時,把有藻韻,能引發人的感情與共鳴的作品,就稱為文,其餘謂之筆。最早以「筆記」為名的書,是始於北宋宋祁所撰寫的《筆記》。註1:張暉,《宋代筆記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碩博士論文,1993年7月,頁1。北宋與南宋筆記的不同•宋代依其政治發展可分為北宋、北宋與南宋之交、南宋。因此影響筆記的發展。形式結構不同•分卷、分門、分條。《能改齋漫錄》•卷下分條。《武林舊事》•部份卷下分條、部份卷不分。《邵氏聞見後錄》•僅分卷。《歸田錄》•不分卷。《慶元黨禁》•分卷分門,不分條。《澠水燕談錄》•不分卷,分條。《都城紀勝》作者身份不同時期筆記數量官員進士宋史有傳宋代傳記不載北宋403022+1254兩宋之交20105+1210南宋674014+31024合計1278041+53738內容不同時期內容北宋軍國大事、文人貴族言行思想與生活兩宋之交宋與外族的戰爭、戰爭的災難、宋金兩國的主戰與主和的對立南宋日常生活瑣事、文人貴族、皇帝宮廷享樂、一般民眾生活、社會風貌印證課本的內容中書•唐以後,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者,此也。尚書省但受成事而行之耳。本朝沿習唐制,官制行始用六典,別尚書、門下、中書為三省,各以其省長官為宰相,則侍中、中書、尚書令是也。……故批旨皆曰:「三省同奉聖旨。」元祐間,議者以詔令稽留,吏員宂多,徒為重複,因有併廢門下省之意。後雖不行,然事有當奏稟,左相必批送中書,左相將上而右相有不同,往往或持之不上,或退送不受,左相無如之何。侍郎無所用力,事權多在中書。•(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試題例舉•宋代有本筆記記載:「自兩漢以來,謂中書為政本,蓋中書省出令,而門下省覆之。王命之重,莫大於此,故唐以後,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者,此也。尚書省但受成事而行之耳。」請問這本宋代筆記記載正確嗎?還是錯誤?禁軍•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將轄區軍隊內的驍勇善戰之人,送至京城充任禁軍,負責京師的防衛駐守,並輪流屯戍地方;地方上的老弱殘兵則戍守地方,從事雜役工作,致使精兵集中於中央,地方武力孱弱,無力與中央抗衡。•建隆元年,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升為上軍,老弱怯懦置剩員以處之。詔諸州長吏選所部兵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后代以木梃,為高下之等,散給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宋史.兵志一百四十.禁軍上》)104學測•某一時期,朝廷一改前朝實施的兵農合一制,改採募兵制度。招募軍隊時,特別製定「兵樣」(體格標準),凡體格強健、符合兵樣標準的士兵,優先編入京師軍隊,不符合者則分發到地方服役當差。這是何時的情況?•(A)漢初,擴充軍隊,以保衛京師•(B)唐代,設立標準,以揀擇府兵•(C)宋代,強化禁軍,以強幹弱枝•(D)明代,改革衛所,以防止逃役宋代軍事機構•殿前司與侍衞司、馬軍步軍為三衙,其實兩司。而侍衛司都指揮使外,又分置馬步軍都指揮使爾。兩司三衙合十二員,分天下兵而領之,此祖宗制兵之大要也。始唐制,有十二衞兵,後又有六軍。十二衞兵為南衙,漢之南軍也;六軍為北衙,漢之北軍也。末年,嘗以大臣一人總之,如崔胤判六軍、十二衞是已。……殿前軍起於周世宗,是時太祖為殿前司都虞侯。初詔天下選募壯士送京師,命太祖擇其武藝精高者為殿前諸班,而置都點檢,位都指揮使上。太祖實由此受禪。•(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103學測•某一朝代大臣論及兵制,說:「(甲)兵甲在外,惟南北軍、期門、羽林孤兒,以備天子扈從藩衛之用。(乙)置十二衛府兵,皆農夫也。及罷府兵,始置神武、神策為禁軍,不過三萬人,亦以備扈從藩衛而已。(丙)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萬匹,並萃(集中)京師。」甲、乙、丙分別是指哪一朝代?•(A)漢、唐、宋(B)漢、宋、清•(C)隋、唐、清(D)隋、宋、明試題例舉•本朝靖康之禍,勤王之師,至者絕少。縱有之,率皆望風奔潰,不敢向賊發一矢。…蓋五代以前,兵寓於農,素習戰鬥,一呼即集。本朝兵費最多,兵力最弱,皆緣官自養兵。(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根據上述,宋代靖康之禍發生時,等不到援軍;或援軍戰力低下主因是下列何者?(A)國防預算不足(B)軍人的體能差(C)實施募兵制的負擔大(D)農夫沒有做軍事訓練封椿庫•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貯之別府,曰封樁庫,每歲國用之餘,皆入焉。嘗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蓄滿五百萬緡,遣使北虜,以贖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即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會上即位,乃寢。後改曰左藏庫,今為內藏庫。•(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一)陳橋兵變的真相•太祖之自陳橋還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設齋於定力院。聞變,王夫人懼,杜太夫人曰:「吾兒平生奇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言笑自若。太祖即位,是月,契丹、北漢兵皆自退。•(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杯酒釋兵權•太祖登極數年,石守信等猶典禁衛,趙忠獻屢請於上授以他任,上乃曲燕守信等,道舊甚懽,從容曰:「朕與卿等義均手足,豈有他耶,而言者累及之。卿等各自擇善地,出就藩鎮,租賦之入,奉養甚厚,優游卒歲,不亦樂乎!朕有數女,與卿結親,庶無閒耳。」皆感稱謝。於是諸帥歸鎮,或有至二十餘年者,常富貴榮寵,極於一時。前代之保全功臣,無以過也•(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一)。宋真宗講授戰略•真廟時,澶淵之役與敵講解,後命輔弼各具上其備禦策。上曰:「大致以真定為本,敵若犯河間,則中山策應;若犯中山,則河間策應,肅悉擣其虛,分道而深入,真定大軍勿輕動。敵果送死南來,直犯大名,則河間中山皆擣其虛,而真定大軍始徐躡其後,大名挫其銳,然後真定大軍悉力要擊之。」此真廟之親為圖者甚悉。•(蔡絛,《鐵圍山叢談》)澶淵之盟宋真宗的底線•景德中,契丹南牧。真宗用寇萊公計,親御六軍渡河,兵始交而斃其貴將。契丹有求和意,朝廷知之,使供奉官曹利用使於兵間。上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及還,上在帷宮,方進食,未之見,使內侍問所遺。利用曰:「此機事,當面奏。」上復使問之,利用終不肯言,而以三指加頰。內侍入白:三指加頰,豈非三百萬乎?上失聲曰:「太多!」既而曰:「姑了事亦可耳。」帷宮淺薄,利於具聞其語。既對,上亟問之,利於再三稱罪,曰:「臣許之銀絹過多。」上曰:「幾何?」曰:「三十萬。」上不覺喜甚。•(蘇轍,《龍川別志》)試題例舉•上在澶淵南城,殿前都指揮使高瓊曰:「陛下不幸北城,北城百姓如喪考妣。」馮拯在旁呵之曰:「高瓊何得無禮!」瓊怒曰:「君以文章為二府大臣,今虜騎充斥如此,猶責瓊無禮,君何不賦一詩詠退虜騎邪?」上乃幸北城…既至,登北城門樓,張黃龍旗,城下將士皆呼萬歲,氣勢百倍。會虜大將撻覽中弩死,虜眾遂退。他日,上命寇准召瓊詣中書,戒之曰:「卿本武臣,勿強學儒士作經書語也。」•根據上述,宋真宗對高瓊的作為,是體現宋代下列何項政策?(A)強幹弱枝(B)中央集權(C)重文輕武(D)皇權集中唐宋科舉人數的差異•為使舉才更為公平,對科舉考試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使科舉錄取人數大為增加。•國初,進士尚仍唐舊制,每歲多不過二三十人。太平興國二年,太宗皇帝以郡縣闕官頗多,放進士幾五百人,比舊二十倍。•(王栐,《燕翼詒謀》卷一)宋代考試公平嗎?•確立考試的公平性:以彌封、謄錄等方式確保考試的公平性,並廢除唐以來的公投行卷,消弭了考試的投機風氣。•太祖時,宋白知舉,多受金銀,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議沸騰,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指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舉,取舍汝當自決,何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別致人言,當斫汝頭以謝眾。」白大懼而悉改其榜,使協公議而出之。•(司馬光,《凁水紀聞》卷一)糊名是從何時開始?•為防止考生與閱卷官舞弊,宋太宗時,殿試開始實行試卷糊名制。考生交卷後,密封卷首與姓名等,使考官無從徇私,是為「彌封」。•本朝進士,初亦如唐制,兼采時望。真廟時,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為去留。(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真宗時,試進士初用糊名法,以革容私之弊。(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五)為什麼要殿試•確立殿試制度:自唐武則天創設殿試制度以來,使及第者皆成為天子門生,不但能強化士子對君主的向心力,又能防止考官作弊。•自唐以來,進士皆為知舉門生,恩出私門,不複知有人主。開寶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撾登聞鼓,言久困場屋。乃詔入策進士、終場經學,並試殿庭。……藝祖皇帝以初御試,特優與取放,以示異恩。而御試進士不許稱門生於私門,一洗故習,大哉宏模,可謂知所先務矣。•(王栐,《燕翼詒謀》卷一)宋代科舉的沿革•進士之舉至今,本朝尤盛,而沿革不一。開寶六年,因徐士廉伐鼓訴訟,帝御講武殿覆試,覆試自此始。賜詩自興國二年呂蒙正牓始;分甲次自興國八年王世則牓始;賜袍笏自祥符中姚曄牓始;賜宴自呂蒙正牓始;賜同出身自王世則牓始;賜別科出身自咸平三年陳堯咨牓始;唱名自雍熙二年梁顥牓始;彌封、謄錄、覆考、編排,皆始於景德、祥符之閒。(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六)試題例舉•資料一:「唐末,進士不第,如王仙芝輩唱亂,皆進士之不得志者也。蓋四海九州之廣,而歲上第者僅一二十人,苟非才學超出倫輩,必自絕意於功名之塗,無複顧藉。」•資料二:「聖朝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奸宄。……進士入官十倍舊數,多至二十倍。英雄豪傑皆汨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故亂不起於中國,而起於夷狄,豈非得御天下之要術歟!」•請問上述兩段資料所要表達的主旨,列何者最適當?(A)科舉考試難度高導致叛亂(B)中舉人數多使士人不自覺(C)中舉人數少才能吸引士人(D)科舉制度是高明統治手段資料二中的「英雄豪傑皆汨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是指下列何者?(A)藉著落榜而背叛朝廷(B)落榜以後就沒沒無聞(C)名額增加使士人覺得還有機會(D)過度投入科舉當中使夷狄入侵增加上課的趣味「六賊」之一的王黼•王黼居相位,當全盛時,又寵幸一時,故窮極富貴。于寢室置一榻,用金玉為屏,翠綺為帳,圍以小榻數十,擇美姬處之,名曰擁帳。(周煇,《清波別志》卷下)王安石不愛洗澡•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衣服雖弊,亦不浣濯。(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寇準在前線•寇准從車駕在澶淵,每夕與楊億飲博謳歌,諧謔喧呼,常達曰;或就寢,則鼾息如雷。上使人觀之,喜曰:「得渠如此,吾復何憂!」•(司馬光,《涑水紀聞》卷六)有大將智識的狄青•皇祐中,儂賊叛命,狄青討之,青臨行上言,以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