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作了阐述。[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误区;提问技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具有提问的技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好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要渠道和“铺路石”。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在当今教学整体结构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研究中心已不再是纯教材而必须包括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使我感悟到,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居高临下地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提问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大。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呢?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认为首先应当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一、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二)、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五)、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当他们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难后,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质疑、问难、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但对同一个知识点如何进行提问,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针对上述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一)、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1、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新知识的重点处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2、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知识的链接处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3、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5、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二)、提问要具体明确,不要使学生摸不着边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三)、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四)、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老师设计问题要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思考性,难易程度要适中,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讲解“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同一个点上画几条射线,问到:除了几条直线,你们还发现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边与角的关系,还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等相关知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而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老师的启发就显得犹为重要。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并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由表及里,由里及深。(五)、提问要抓住关键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六)、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开放式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比较式提问----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突破式提问;突破式提问----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启发式提问----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式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通常都要让学生梳理总结学习过程,回顾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延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拓展性的问题,注意联系后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每人每月可回收废纸多少千克?全校同学一年回收废纸多少千克?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大约可以少砍17棵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行计算,能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