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青山不老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类文拓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青山不老(一)和树谈心读报,忽然发现这样一则消息:每当赫伯特•魏泽教授迈步经过森林时,都觉得树林很有趣。因为这位德累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决心研究树木的语言和使树木的语言变得听得见。这则消息,对于我来说,不啻是桩重大的发现。因为在此之前,每当我走进树林里的时候,我常常认定,树和树本来在谈话,由于我走了进来,它们才沉默下来。我还认定,既然树有树的语言,当然可以通过破译而和人交谈。当然,我这些近似童话的奇思妙想,是容易被孩子或有童心的成年人接受的。现在,这则消息,证实了我的幻想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的事实。据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特恩•海默证实说:“在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会唱歌。现在鲸的歌唱已被破译。我们也将在短期内使树木的联络声音变得能听见。”至此,我完全相信树有语言,我们可以和树谈心。事实上,在人类生活中,我们已通过各种方式和树在交流感情,只是这种交流是在默默地进行。默默地交流,实际上是人类用心灵的语言在和树谈心。我想起法国作家让•乔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过的是淡泊的生活,尤其是心灵的宁静,给了这个老人近乎壮美的体格。由于他和树相依为命,找到了孤独者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我猜想,他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种下一棵树,就是多了一个亲人。他在每棵树上寄托着他的希望,他要改变荒凉的现实,他只有劳作,不问回报。他和树默默地谈心,因而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媲美的事业”。我还读到了一个孩子的一篇作文:《一棵爸爸树》。他在作文中写道:“我没有爸爸,可我有一棵爸爸树,它庞大、粗壮、参天、茂盛。”“看着它,回想着父亲的模样儿,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靠近了它。我坐在树下,背靠着树干,啊,这感觉,就像靠在爸爸的怀里一样。”那个爱树的孩子,就这样用无声的语言,长久地和树谈心。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人离开家,扛起镢头,把一座荒山承包下来。在山上,他们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在和树谈心。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倡导人们在结婚的时候,在孩子诞生的时候,或者在亲人不幸死亡的时候,都来栽下一棵树,纪念他们的良辰吉日,或者寄托他们的哀思。他们和树结下不解之缘,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悟,都通过那一锹土、一瓢水传递给了树;那些树,听见了他们的心声。和树谈心,源于情感,源于意愿,源于思想。一个情守大自然的人,他们看重一草一木,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后人造福。当一个人面对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找到了这种情感的寄托。我希望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我能听见树在说话——树像守护着大地、永不离岗的人。人像一棵走动的树。我们可以走向森林,和树谈心。(二)寻找山清水秀的地方赚了点儿钱,我周围的许多人都开始了寻找,寻找山清水秀的地方,买房置地。这没错,但结果与美好想象往往存在差距。道理很简单――你去了,他也去了,大家都去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就不再风光旖旎。有一个外国人也在寻找,不过他是从寻找爱情开始的。这个加拿大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个中国姑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选择了长江边的一个城市住下。但很快他就觉得无法适应中国城市的喧嚣。在他的坚持下,小夫妻将家安到了沿海的一个小渔村。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小渔村实在是太美了;垃圾成堆,群蝇狂舞,小渔村又实在是太脏了。金发小伙子看不下去,动员邻居大姐清理屋后的垃圾。邻居大姐哈哈大笑:我们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的,你看不惯,谁让你住这儿啊?一边说,一边拍拍孩子的屁股,一层沙子撒落在小伙子的钢琴上。金发小伙子没办法,只好先教村里的孩子说英语。村里人不讲卫生,倒很爱让孩子们学英语。下课后,他带着孩子们捡了许多石头,在村口垒起了3个大石头圈,然后对孩子们说,回去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把家里的垃圾分门别类,放在这3个石头圈里。几天过去了,3个石头圈空空如也,村里依旧垃圾遍地。金发小伙子不甘心,他又想了个办法,去找村委会主任。在中国他学会了软磨硬泡,他对村委会主任说啊说,说村子多么美,说以后大伙还要捕鱼,说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村委会主任回答:这关你什么事呀,这又不是你的家!小伙子说:你看垃圾漂到海里,海的那边就是加拿大,那就是我的家。村委会主任不吱声了。第二天早晨,小伙子在海滩上跑步,忽然看见村委会主任推了一辆双轮车,抡着铁锹,在清理垃圾。小伙子连忙拿了工具跑过去干起来,邻居大姐也来了,村里人都来了……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金发小伙子是我的友人,名叫艾德姆,来中国才一年多。我真佩服他,他居然敢单枪匹马地改造中国的农村。而我们除了埋怨和逃避,还能干什么?他和我们都在寻找,但像我们这种找法,永远也找不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只有他真正找到了。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我们弄脏;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山清水秀的地方。(三)小兴安岭的足迹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那绵延苍茫的大森林以其丰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壮士和英雄,马永顺的足迹从这里起步。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点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窨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根,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不仅是个扎实苦干的人,还是个善于琢磨道道儿巧干的人。他把大肚子锯改成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他总结创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有一年秋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通往林场的森林铁路有好几段被冲毁。马永顺当时静脉曲张病复发,小腿肿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疗。听到消息,他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冲进抢险队伍,大声喊道:“抢险队员‘小马’报到!”林区的秋天,河水刺骨凉,马永顺全然不顾。他用铁锹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块子,搬石头,腿上的伤口一阵阵钻心疼痛。干着干着,突然头昏眼花,一头倒在泥水里……他运沙石、修路,硬是坚持了7天,直到铁路通车。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本职岗位,倾注在千里兴安大森林。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