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伶官传序实战同步练习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解析:选C。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选C。C项①⑦为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几何..不从汝而死也D.又可冀其成立..邪解析:选B。A项,“人事”,古义指人为的原因,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C项,“几何”,古义指多少日子,今义指数学的一个分支;D项,“成立”,古义指成长立业,今义指组织、结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A.足相蹑于其门B.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D.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解析:选A。例句与A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为判断句,C.省略句,D.为定语后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2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止:留居B.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去:离开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比:等到解析:选D。比:近来。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B.将成家而.致汝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C.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解析:选B。A.才;起初。B.连词,均表承接关系。C.表示选择语气;表示希望语气;D.介词,在;连词,因为。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京师后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B.文章第二段,作者陈述了自己未老先衰的情景,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C.作者抒发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话语好像从肺腑中沛然流出,几个语气词的使用使悲伤的情感达到高潮。D.作者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侄儿的死因、死期,也无法确定他们两人下一代的健康成3长,再次表达了自己内心无以复加的悲痛。解析:选B。B项中,“生命短暂”错误。8.将阅读材料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不能离开,你又不肯来,我担心我早晚死去,你就要忍受无穷的忧伤。(2)你纯洁聪明最适于继承家业,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与孙司封书曾巩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累,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已:过分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掠取,掠夺C.固不可不旌.旌:表彰D.以防未至之患.患:祸患解析:选A。已:停止。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孔宗旦“知而敢言”和“勇于伏节死难”的一组是()A.以书告其将陈珙即载其家走桂州B.司户狂邪宗旦犹力守南门C.事急矣,不可以不戒吾岂可污邪D.智高果反乃杀之解析:选C。A项,第一句宗旦知智高必反,书面向上司汇报,说明他“知而敢言”;4第二句说的是他保全亲人所采取的权宜之计。B项,第一句是陈珙斥责宗旦的话,不能直接反映他“知而敢言”;第二句是指在城中皆响应反贼的形势下独立支撑,能表现宗旦“勇于伏节死难”。D项,第一句只能间接说明孔宗旦“知”,但不能说明他“敢言”;第二句是智高所为。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B.侬智高抓住了孔宗旦,想让他投降,而孔宗旦大义凛然,骂不绝口,最终以身殉国。但这样一位高风亮节之人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褒赏。C.作者认为,当前最大的祸患是人们不能讲话、不愿讲话、不敢讲话,褒扬宗旦,可能会让世人惊讶。D.本文语调激昂却又言辞恳切,作者在为孔宗旦诉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提出了“赏善罚恶”“力开言者之路”等观点。解析:选C。C项,前一句概括全面正确,但后一句误解了“惊动”的意思,文中“惊动世俗,改变风气”,这正是作者写文章为宗旦昭雪平反的真正意图。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司户孔宗旦推测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2)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玩忽职守不作准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参考译文: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推测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祐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置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尽财力的地步,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他们有的隐瞒不说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