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管理学院项英辉第一节世界城市化进程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了解)•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而到1990年,地球上已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1760年~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产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率50%•世界城市化率6.5%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欧洲和北美1950年为51.8%•世界平均1950年为28.4%3、1951年~20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化二、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了解)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单位:%年份1800185019001950197019902000城市化水平371428.437.550.060.0平均每年增长速度0.080.140.290.460.631.00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苏联日本达到20%的年份172018001785186019201925达到40%的年份184019001865190019501955经历时间(年)120100804030302、大城市超前发展(1)大城市数量猛增剑桥大学世界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城市规模分组1900年1980年数量(座)人口(万)比重(%)数量(座)人口(万)比重(%)人口增长(倍)50万人以下/1680076.4/10330057.2550~100万人38250011.4251174009.66100~250万人812005.51562400013.319250~500万人28003.542134007.316500~1000万人17003.221149008.3201000万人以上///676004.2/合计/22000100/180600100/(2)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1980年,在城市总人口构成中,100~250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9倍,其比重从1990年的5.5%升至13.3%;250~500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6倍,其比重从3.5%升至7.4%;500~1000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增长了20倍,从3.2%升至8.3%;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从零变为占总城市人口的4.2%。•可见,大城市人口的膨胀比中小城市迅猛,速率递增。•原因分析:(1)经济原因(2)社会原因剑桥3、城市带相继崛起•英国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带•日本东部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爱丁堡爱丁堡约克York约克York利兹LeedsLeeds伯明翰Birmingham伯明翰牛津Oxford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塔桥TowerBridge三、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概念(要求掌握)贝利提出,是指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持续“衰退”(Decline)。•“逆城市化”的特征:1、郊区化快于城市化;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2、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逆城市化”的对策:英美“城市更新”计划等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要求掌握)•超前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1)阿根廷,墨西哥,巴西•(2)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差甚远•(3)“虚假城市化”•(4)在第三世界国家较普遍•“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2、滞后城市化•在亚洲一些国家如印度和中国,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第二节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一、城市化的史前与起步阶段-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曲折发展三、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发展四、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以上内容自学)•我国内地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地域分布(2001年)城市(市区)GDP,亿元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1000~6000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沈阳武汉、大庆500~1000南京、大连、济南、无锡、青岛、苏州、宁波、淄博、东莞、厦门、福州长春、哈尔滨重庆、成都、西安、昆明300~500石家庄、东营、南海、顺德、温州、鞍山、珠海、江阴、中山、烟台、唐山、徐州、常熟、张家港、晋江长沙、郑州、南昌、太原乌鲁木齐、兰州•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密度比较(2002年)项目地区2002年城市数土地面积城市密度(个/万平方公里)城市(个)占全国比重(%)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全国合计660100.00960100.000.7其中东部地带26640.3010611.042.5中部地带22734.3916817.501.4西部地带26725.3168571.40.2第三节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新问题(以上内容自学)三、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辨析请你思考:1、什么是城市规模?2、你认为存在最佳城市规模吗?3、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只有规模效应吗?4、1989年,国家明文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此你有何评价?四、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要点•请继续讨论关于城镇化发展道路存在激烈的争论:1、大城市为主论2、小城镇为主论3、中等城市或中小城市为主论4、大都市区为主论5、大中小城市(城镇)并举论•你赞同以上哪种观点,为什么?四、中国城市化的预测方法1、趋势外推法-按城市化发展速度测算2、相关分析法-按生产总值发展预测3、联合国法-按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推算小组讨论:•这两章所学的城市化知识对于我们城镇化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注意:•1、既要注重狭义的城市建设,也要注重小城镇建设。•2、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来侧度城市化水平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数据充分,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3、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关注工业的根本动力作用以及第三产业的后续动力作用,注重对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合理结构和布局。•4、制定城市化发展目标时应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类型、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等影响因素,从而使城市规划符合实际。•5、从世界城市化规律来看,我国尚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未来城市化进程空间巨大。•6、当前我们处于城镇化的中期,一般特征是:发展速度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崛起;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尤为迅速。•7、我国城市化的形式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集中性城市化、扩散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等多种形式。•8、在城市规划中,应尽量采取措施,发挥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9、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但对此要提前警觉。•10、我国存在着“滞后城市化”问题,今后要努力使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城市化率。同时注意:促进城市化进程不仅是数量的扩张,更是质量的提升。比如对新增小城镇进行严格限制,对原有小城镇进行重新优化布局,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1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以采取进入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就地安置等多种形式,其中通过发展小城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有可为,但必须关注小城镇建设质量的提升,而不是数量的盲目扩张。•12、城市的最佳规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而应对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进行重新审视。•13、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战略要点:充分发展大城市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合理发展;稳步发展小城镇,打破二元结构。•14、有三种方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