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络虚拟社会中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网络虚拟社会中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作者:黄伟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王琳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2007计算机网络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迅速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角落,并逐渐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全新的人类活动领域——网络虚拟社会在网络中诞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网络虚拟社会主体的大部分是青少年,因此,网络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并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网络社会中有无所不包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有开放、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网络虚拟社会,既能拓宽青少年的知识来源的途径,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也能促使青少年主体意识与独立个性的发展,更能促成他们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有助于青少年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思想观念还没有成形,很容易受到网络社会中一些负面现象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对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沉溺在虚拟的社会里而不能自拔,进而忽视了家人和朋友,甚至荒废了学业,放弃了工作,这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所以造成了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出现无序状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比如,诚信问题、网恋问题、网络犯罪问题。这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如何帮助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摆脱束缚,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入手,规范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结合家庭教育,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起到净化网络的作用。2.期刊论文赵晟莹.徐祥运.许振宁.商明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探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3)随着网络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信息资源的普遍使用,网络虚拟社会促使社会文化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迁,催生出一种新型、新质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种文化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青少年群体对于新生事物天然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在充分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被其阴暗丑恶的一面诱惑着.本文试图通过探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提供有力的引导策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促进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3.学位论文封琪网络犯罪的伦理学研究2007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广大网络用户在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却没有形成成熟的网络人格和网络道德,使得在网络环境下道德下滑,行为失范,各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犯罪急剧增加,极大威胁着信息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由于网络的固有特点使得网络犯罪的法律控制往往难以奏效,较之法律控制,道德规范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方式。本文正是遵循这一理念,对网络犯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第一章从宏观上把握,从网络伦理层面出发,对网络伦理问题的现象及本质以及与网络犯罪的关系,对网络犯罪的影响从总体上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对网络犯罪概念进行界定。本文是对犯罪学意义上的网络犯罪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接着介绍了伦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伦理与道德,以及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相应的,网络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也正在形成。但是,新的网络伦理既具有创新要素,也具有与社会主流伦理相悖的反社会要素,产生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甚至成为生成网络犯罪的温床。因此,需要研究网络伦理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网络伦理进行整合,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本文第二章对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人进行了研究。健康的道德人格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的心理特征。网络犯罪人一般具有自负、放纵的心理。另外,网络环境的负面效应也促进并加强了犯罪动机的产生。因此,只有建立新的网络人格,使现代人适应网络生存方式,才能避免种种失范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有其理论基础,包括科技与人文的调和,人性的善与恶以及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平衡,最终形成一种由内心世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具有“商谈性”的动态网络人格。这样的人格才能真正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本文第三章对网络伦理的核心内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网民的主观修养操守,即网络道德进行研究。相对于现代社会,网络社会表现出与其不同的特征,这种客观条件的变化会放松行为主体对不道德冲动的抑制,导致网民道德缺失,使不道德观念极易外化为道德失范甚至犯罪行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筑适应网络社会的新的网络道德,内化为网民个人修养,建立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全方位的“网络道德体系”,防范网络犯罪风险。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7d510361-6b8a-4613-b462-9dfd0148e2c4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