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讲授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教学方法师:读议、讲解法。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教学准备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过程教学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秋天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色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资料交流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张继唐朝诗人,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他比较关心百姓生活,写下了不少关心时事,反映现实的作品。他的诗语言纯朴自然,不加雕琢。三、自读自悟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四、检查效果1.教师启发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交流学习情况。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古诗的情况。(1)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2)检查自学词语的情况(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作提示,供参考),山行:在深山里走路。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山路弯曲向上。径,小路。白云生处:白云出现的地方,这里指深山。坐:因为。枫林晚:傍晚的枫林。霜叶:指枫叶,枫叶因霜而变红。夜泊:夜里把船停泊在岸边。江枫:江边的枫树。寒山寺:苏州西南的一座寺院,离枫桥不远。(3)检查学生朗读古诗的情况。(4)引导学生交流初读两首古诗的收获和感受。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五、课堂小结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2.学生交流初读两首古诗的收获和感受。板书设计《山行》寒山石径斜白云人家爱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二、精读赏析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1)先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2)指名学生说说第一首诗的意思,教师评议、点拨。山路向上延伸弯曲又倾斜,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里的枫林晚景,红艳艳的枫叶胜过二月的红花。(3)指名学生说说第二首诗的意思,教师评议、点拨: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气满天,江边枫树、船上灯火伴我忧愁难眠。姑苏城外是那冷清的寒山寺,半夜寺里的钟声传到我的客船。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1)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分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形成问题组。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②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枫桥夜泊》这首诗共描绘了几种事物?(3)师生共议,教师明确。①《山行》中的“霜叶”可以看出是秋天,《枫桥夜泊》中的“霜满天”可以看出是秋天。②《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枫桥夜泊》则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寂寞,突出了一个“愁”字。③《枫桥夜泊》描绘的事物有:月亮、乌鸦、霜、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三、想象诗境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结合对诗意的理解和教师的点拨,充分发挥想象,想象当时诗人描绘的画面。2.分小组讨论交流。3.教师投影课文插图,辅助学生想象。四、迁移拓展1.收集杜牧的其他诗作,在班上朗诵。2.教师放歌曲(或VCD)《涛声依旧》,学生根据歌曲进一步体会《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五、课堂小结1.学生默写这两首古诗。2.学完这两首古诗后,先交流学习经验,再写一篇读后的感受。六、板书设计《枫桥夜泊》月乌霜枫火愁城寺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