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萌芽(1601——1883)农村--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城市--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该法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法典的颁布使社会保障开始逐步走上立法化的道路。1834年新《济贫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是国家义务;积极防贫;专人负责。仍属于社会救济但确立了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原则。•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评价:•1、它的性质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感恩•2、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灭火器•3、它的保障项目极端有限。只有救灾、济贫、优抚三大项目。•4、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的。•5、保障效果是不良的。•是由起源、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过度。•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883-1944)•1883德国《疾病社会保险法》为诞生标志。•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和社会保险法》•随着德国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诞生。•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德国保险资料11.doc•美国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SocialSecurityAct),世界是第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1935年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领导和主持下,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在美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立的。这个过程的大背景是劳资矛盾尖锐化。这些国家统治阶级在经济和社会危机深刻化、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为缓和阶级矛盾、谋求社会稳定而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很大的应急性质和“被迫上马、零打碎敲”的色彩。•这个阶段的待征是:•1、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不断出现调整和变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各种探索。•2、保障对象大多仅局限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可预测的事件,它以补偿贫困者蒙受的直接利益损失为主要目标,因此各项保障措施大多是分散的、不成体系的。•3、“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代替。由于“济贫法”的影响犹存,这个阶段的社会保障政策仍然是通过歧视和制造社会不平等的途径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受助者接受保障被视为自身的需要和他人的“恩赐”,而不是一项公民的权利。体现了由“济贫法”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性。•4、在改良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政策与“国家干预”理论相互配合和促进的背景下,处理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从过去仅仅涉及贫民救济、环境卫生和公害处理等少数项目,扩大到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政策上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逐渐扬弃的过程。•第三阶段:成熟和完善阶段(1945-1978)•(英国资料15)•这时社会保障已具备新的特征:•*社会保障理论基础渐完善。•*实施对象的变化:全民普遍福利。•*项目的全面性•*保障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贝弗里奇报告》为新的社会福利设定一些基本原则:•A:福利制度由分散管理改为全国统一管理。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应对社会福利行政实行统一管理,履行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B:凡有收入的国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同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并按同一标准享受保险给付。•C:保险给付标准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享受以领取人的需要为准,不受其他条件限制。•D:对于因为无收入而不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由国家制定公共救助法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以使他们达到法定的最低生活标准。•保障涉及到人们从生到死;从精神到物质;从正常生活列遭受到一切意外事故方面。•在具体内容上:•公民权利从维持最低就业到促进就业、•义务教育视为生存权利的极限扩大到享受现代文明福利生活的权利;•从最初针对少数人经济困难实行的社会救助,发展到劳动者的生、老、病、死、残有社会保险,又进而发展到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现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食物营养、居住条件、健康状况、教育保障。•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精神,英国政府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立法。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在此影响下,西欧国家、北欧国家、北美洲国家、大洋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均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了完善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的标志是“普遍福利”政策的广泛实施和“福利国家”的纷纷出现。••在福利国家中,社会保险仍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心,但是社会保障开始向非保险的福利延伸,不仅使社会保障项目更加齐全,而且更加慷慨。表现为5点:•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救济弱势群体、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福利国家的核心价值是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不单纯是对市场缺陷的补救,也不仅仅是出于对效率的考虑。•2、社会保障由主要面向工薪收入者转为面向全体公民。早期的社会救济以及后来的社会保险主要是提供给工资收入者的,后来进一步扩大到薪金收入者,再进一步扩大到农民,从而使普遍性原则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待征。•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全面社会保障体制”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即普遍性;二是保险金不与收入相联系,即统一性。•这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在年金制的实行上。基本年金为所有的人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活保障。由此导致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事业日趋重合,不仅为有特殊困难的人供现金与实物救助,而且发展各项公众福利服务,保障类型从消极保障走向积极保障。即从消积的事后救济型向积极的事前福利型发展。•3、把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这一方面是指通过社会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社会经济体制之内,使其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指把社会保障变成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在此情况下,政府不仅仅把提供社会保障看作是一种责任,而是把提供、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归为一种职能。公民也不再把享受社会保障仅作为一种收入补偿,而是作为一种基本社会权利。尤其是在西欧国家中,社会保障的提供是按照一定的规定自动进行的,不需要享受者提出申请,也不需要提供者进行选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居民提供一神“绝对的经济保障”。•4、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战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有工作的人举办的,战后开始走向全面体系化保障项目可分为职业性的、社会性的和财政性的三大类。•职业性项目是按就业的地位、成绩、资历提供现金或实物的保险受益额,包括养老金、遗属津贴、失业补贴、残废津贴、工伤补助和多子女家庭津贴等。•社会性项目是直接以实物提供教育或保健医疗服务,其费用低于市场价格或完全免费。•财政性项目则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累进税,减少低收入者的纳税义务。•这样,在经济上保证市场化分配原则的同时使低收入者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这三类保障项目的组合初步形成一个安全保障网络。•5、社会保障工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社会保障工作本身既是一种社会事业,但又是一种经济产业活动。•资本主义国家有一支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职业队伍,称之谓“社会工作者”。•社会保障制度在体系化的同时形成一支独立的职业分工群体,这也是保障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改革与调整阶段第二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客观实践条件•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由工业化带来的新的社会风险对工业劳动者造成极大的威胁,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而这些风险靠工人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抵御的,因而,对社会性保障制度提出了迫切的需求。•(2)家庭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再生产的社会化,生活社会化的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也对社会保障提出了迫切需求•(3)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就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国家和社会实施社会保障成为可能。2、社会保障的产生的社会条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调整»人口发展趋势:老龄化、流动性、增长率下降•3.社会保障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组织条件、保险基金精算技术、科学技术手段、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在这些因素中,市场经济和政府对社会保障的作用最为明显,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一)促进作用•1、经济主体多元性,要求保障对象尽可能扩大•2、市场竞争要求保障调节•3、法制经济要求保障法制化•4、市场开放性要求保障社会化•(二)阻碍作用即市场失灵•宏观原因:•1、不能反映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不能解决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2、不能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很难实现重大经济结构及比例协调问题3、不能控制经济周期波动和通货膨胀,难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微观原因:1、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区别2、产品本身有外部性3、信息不能完全对称4、市场的垄断趋势5、市场对需求反映的滞后性6、福利最大化有时取决于分配的边际效用7、政府有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8、不可抗力有可能导致社会危机•第二、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定位•1、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第一是市场失灵要求•第二是社会正义理论要求(太复杂,感兴趣自学)•(涉及:古希腊、古典自由主义、马克思、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罗尔斯、诺齐克、哈耶克、第三条道路)2、政府干预的原则A、比较优势原则:只承担与市场和社会相比更具解决优势的公共事务B、量力而行原则:实际承担能力(公共安全、公平)C、优势互补原则:适当弥补市场缺陷,有要让市场和社会弥补政府缺陷即政府失灵3、政府干预的弊端A、强制缴费,不能反映消费偏好,影响效率B、加重纳税人负担,降低工作积极性C、社保机制本身效率低D、基金低效4、政府干预的边界A、提供完备法律制度框架B、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C、对产权明确界定(财产权和其他社会各项权利)D、特殊领域和特殊时候强力介入5、政府失灵的表现:一是达不到目的;二是达到目的但成本太高;三是到达目的效率也高但负面效应明显。6、政府失灵的根源与政府的人性假设(特殊利益集团和经济人)政府失灵原因与政府的人性假设.doc第三部分社会保障产生的思想基础第一、社会保障的早期思想渊源一、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一)大同社会论(二)社会互助论(三)仓储后备论(四)社会救济论中国社会保障理论资料.doc二、西方的早期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一)人道主义(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三)生存权思想(四)社会连带思想(五)慈善思想(六)平等与公平西方早期社会保障理论资料.doc第三、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近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一)功利主义学说与思想;(二)德国新历史学派(三)福利经济学说(四)“福利社会主义”(五)瑞典学派(六)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八)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思想(九)贝弗里奇的福利计划西方近现代社会保障理论资料.doc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一)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二)满足人的需要理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原理(三)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四)“两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五)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来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资料.doc第五、新兴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新自由主义反对福利国家政策主张福利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