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3单元测评附答案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演练(21分)1.下列对通假字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答案:A解析:“无”通“毋”,不要。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树.之以桑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天下云.集响应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C解析:C项,名词用作状语;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3.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闻道有先后..答案:D解析: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是一个词,表示可能、能够、认可、同意之意。B项“寄托”,古义为安身;今义为托付,或者指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C项“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识渊博,学问丰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A项“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递进。B项“于”,前者为介词,比;后者为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其”,前者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者为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5.下列句式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A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1)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答案:(1)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阅读鉴赏(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9分)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D.反其旄倪.倪:小孩。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9.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3想的一组是(3分)…()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11.翻译下列句子。(7分)(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4分)答案:7.C解析:“固”应为“本来”的意思。8.B解析: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A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10.A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11.(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4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怪:责怪,责备。D.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5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15.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2分)(1)因乞李氏以归。(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回答。C项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为怪。若解释为“责怪、责备”则不符合语境。13.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B两项中的“之”都是代词;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这一班人”,和《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相同。14.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析。A项“斯文”,古义为“这文章”,今义为“文雅”;B项“上下”,古义为“左右、支配”,今义为“高低、好坏等”;D项“势利”,古义为“权势利益”,今义为“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15.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只有看懂文意,并对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把握,才能发现D项中的问题。选文说得很清楚,是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所以导致“书最后的卷数不足”;而“韩文之大行于世”,应该承认一方面是欧阳修本人的倡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16.参考答案:(1)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罢休啊!(3)只因为它是旧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