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文章。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3、从题目、立意、选材、形式、构思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从题目、立意、选材、形式、构思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过对例文《快乐方程式》的阅读鉴赏,初步感知写文章应该如何创新。(学生反复阅读这篇例文,然后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做小结。)《快乐方程式》这篇文章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新。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新意的题目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本文的题目就很有新意。“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方程式”则是一个数学概念,两者放在一块又是什么意思呢?快乐还能用方程式来表示吗?这些都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2.构思新。正如教材中所说的,本文的构思相当奇特。从体裁来看,本文大体上属于一篇记叙文,因为从开头和结尾来看它是写了一件事,但又同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没有按照一般记叙文的格式和要素来写,而是选择了中学生熟悉的“不定方程”作为全篇的框架,文章的主体就是对“X+Y=快乐”这一方程式的不同解法。在这些不同的解法中,有的是学习生活,有的是社会生活;有生活状态的描写,也有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文章的结尾也颇有新意,表面上看是老师的“标准”答案,实际上也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快乐就是快乐,不必深究”,可以理解为“要抓紧时间追求乐趣”等等,言虽尽而意无穷,可以由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3.立意新。本文的形式和内容是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形式上很灵活,立意也不是一个定论。它告诉我们,快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另外,文章还告诉我们,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充满了快乐,作为中学生要用心去体会。当然,同学们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理解。二、“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课文主要介绍了在写作上创新的三种途径。(一)开拓思路,也就是拓展写作内容。1.寻找新的空间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的文章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平时生活在校园里面,接触的生活面不是很广,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一些生活知识、见闻和感受。寻找新的写作空间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只把目光集中在学校、家庭以及熟知的几个古人上面,要拓展写作的内容。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写人类社会,也可以写自然界;可以写科技、文化、体育、历史、地理、教育,也可以写宗教、学术、商业、旅游、政治等等。从小的方面讲,可以写高山、河流、大海、湖泊、森林,也可以写雄鹰、猛虎、小鸟、游鱼、鸡狗等等。总之,可写的东西很多,关键是要打开思路。请看下面这篇文章。给小泉首相的一封信-2-小泉首相:你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今日惊闻你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心中感慨万千,决定冒昧地写一封信给你。小泉首相,你跪错了。你应该跪在那些冤死在侵略战争中的魂灵面前,你应该跪在饱尝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面前,你应该跪在自己那颗需要真诚忏悔的心灵面前──却不应该跪向这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著名的“华沙之跪”。1970年12月,联邦德国第四任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途中,他执意去了华沙的死难者纪念馆。在死难者的纪念碑前,在波兰人民悲愤的目光中,他突然庄严地跪在冰凉的石阶上。压在膝盖下的,是他高高在上的总理身份,是许多人视若珍宝的“面子”。但是,跪下并不意味失去身份,跪下并不等于丢了面子呀!东欧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通过勃兰特庄严的一跪,看到了另一种德国人的形象。从此,联邦德国在世界人民心中有了面子。小泉首相,快从你虚幻的梦境中苏醒吧──血写的历史不容背叛!沉重的史实证明,军国主义是一个错误,是一颗长在贵国脸上的毒瘤!它的存在丑化了贵国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作为贵国的首相,难道你不认为你有义务为贵国“整容”吗?你曾多次强调自己是“中日友好论者”,可是你的行为却将你划入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之流,难道你不认为你有必要为自己“整容”吗?的确,承认错误需要勇气,在世界人民面前承认错误需要更大的勇气。你不缺少这份勇气,只是你的“面子”观念束缚了这份勇气!你在乎军国主义的面子,在乎自己的面子,所以你一意孤行地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然而,谁又能够为贵国挽回因为军国主义、因为你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的面子呢?勃兰特总理用面子换来勇气,庄严下跪,最后融化了东欧人民心中的坚冰;圣人孔子用面子换取勇气,不耻下问,最后成为儒家学派的一派宗师;将军韩信用面子换得勇气,忍受胯下之辱,最后成为杰出的军事家……由此可见,有的时候面子并不是那么重要──尤其是在错误面前,为保存面子而作掩饰是最无知的表现!为了军国主义的面子,你三番五次参拜靖国神社,替犯下滔天大罪的战犯作苍白的辩护,这实际上已经丢掉贵国的面子,更丢掉了你堂堂首相的面子!这,不近乎于得不偿失吗!事实胜于雄辩。小泉首相,希望你能够尊重历史,放下面子,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希望你能够诚意地给贵国──也给自己做一次手术,让世界人民看到你诚心悔过和期盼和平的崭新面孔!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点评]本文的写作视野很开阔,作者选择了一个重大题材,以一个中学生的口吻奉劝日本统治者应尊重历史,勇于承担责任,不要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坏事。作者没局限于身边之事,而是放眼世界,因此写出的文章既有高度,也有深度。②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要善于捕捉新的信息,紧跟时代步伐,让文章反映出最新的时代特色。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读死书,而是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手段了解最新的信息。请看下面这篇文章:我看“超女”现象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4月25日《华夏时报》),而在社会以及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3-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儿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然而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蒙汗药也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青年们直面它、严肃认真地思考它,并本着对个人、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起动手来解决它。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们并无捷径可走。但“超女”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却是: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这些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蒙汗药并沉沉睡去,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蒙汗药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因此真正有责任的倒是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早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保留地反对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蒙汗药的危害了。(选自2006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点评]“超女”现象在中国是一种新鲜事物,对此国人褒贬不一。本文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选材是比较新鲜的。2.寻找补充性空间寻找补充性空间主要是指对人们已有的认识、观点、命题等不够全面或完善的地方有所补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当然也在不断地进步。如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地心说”“日心说”“无穷说”等的一个过程,国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教材中举“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样的例子。3.寻找需要匡正的空间。-4-所谓“匡正”,是对已有观点的纠正。这种匡正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流行说法或观点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某种观点不足之处的纠正。例如我国传统的古训、俗语、谚语中有大量值得匡正的观点。涉及语言表达方面的就有不少。有些流行的说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可能是正确的,但现在就未必正确。还有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再从反面想一想,就会觉得不尽正确。比如“咬文嚼字”这一成语,原本是一个贬义词,是说读文章过分拘泥于字句。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种习惯未必不是学语文的好办法。从反面立论,文章往往可能出现新意。请看下面这篇文章。出污泥必染之鲍尔吉·原野做人一不必花哨,二不可侥幸。别倚仗智力和蹊跷周旋,别倚仗体力和烟酒周旋,别倚仗心存良知和乌七八糟的事周旋,人没那么大的免疫能力。旧话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套用这句话说,撼山易,撼烟难,撼麻将桌难,撼不收礼难,撼酒盅难,撼不说谎难,撼女色难,撼不听吹捧难,撼表里不一难。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实事求是最难。人有些时候太看重自己,或者说太自信。如果读一读《普通免疫学》,便知人的免疫系统其实很脆弱。同样,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人类积累的良知带给一个人的影响,不见得比一支烟、一杯酒的诱惑更大。国外一家大公司的惩罚条例写明,从“接受客户一只圆珠笔……开始,一律开除。”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些不知不觉害人的所谓警句,其一曰,“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毒害性即它的欺骗性。这句士大夫标榜清高的昏话,一个和人类毫无关系的植物现象的解说,几经流播变成人们追求的理想。古往今来,有几个出污泥而不染?隋炀帝、李自成以及吸食毒品的人,谁没染?除了荷花的花瓣之外,谁都要染。这样的话怎么会励志呢?如同说抽大烟而不瘾、与狗熊肉搏而不伤、用硫酸洗澡而不留疤痕,全是谎言。荷花是花,人是人,两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人的脸上为什么不结瓜子呢?为什么不落蜜蜂呢?因为你不是向日葵。这句“格言”合乎人心深处的虚伪,即作恶而免于受罚。或者说,偶尔作恶成不了恶人。为什么?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就人类而言,就世上每天都发生的战争、恐怖活动、犯罪和不公平行为而言,人心远没有进化到从善如流的程度。一些大恶常常由小恶积蓄(增殖、裂变)而成。无论什么人,都没到达“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就是说,人别用自己脆弱的免疫系统试验上帝。上帝不傻,傻的是那些往污泥里钻的人。远离污泥,比研究怎么钻污泥又开放一朵圣洁的花更安全。[点评]这篇文章运用了“反弹琵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