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浅薄》有感布置的作业是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后,写出读后感,虽然文章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但我还是使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从互联网上下载了这本书,而不是到书店去购买纸质版的图书去读。下载完成打开PDF文档,居然是一本200多页的书籍,但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全书。这本书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有多久没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在我查询资料的时候,有多久没去图书馆仔细翻阅文章了?在不知不觉间,我更习惯于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只用轻轻敲击键盘,海量的资料和图片甚至视频纷至沓来。讽刺的是,我同样是在互联网中搜索到的这部书籍,同样也是在手机上阅读的。浅薄作为一本实体书已经绝版的书籍,互联网的存在无疑大大方便了我们的阅读。实体书需要经过从创作到翻译到审阅到装帧到出版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一位作家可能要等甚至一年才能获得自己出版的实体书。然而互联网呢?小小的芯片处理系统相较于实体出版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它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统计,从60年代以来,数字图书与实体图书出版和阅读的成本降低了90%以上,而且每年在互联网上供人阅读查询的信息数据量翻一番,同样网络宽带的增长十分迅速。在资料的检索方面,互联网无与伦比,同时它也具有交互性。较之它所取代的大多数大众传媒,互联网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又极其重要的。我们既可以上传又可以下载,这种信息的交换使互联网成为承载商务和贸易的宽阔大道。网购,这已经成为了国民消费的重中之重。在双11期间,仅阿里巴巴的购物现金流量达到了恐怖的500亿,只用轻轻点击鼠标,我们就能挑选货物、下单购物、追踪物流。在这里我并不详述网络购物的优缺点,但是它无疑比实际购物更为方便快捷。互联网不仅把我们同商务联系起来,同样它也让我们彼此联系。它不仅是商务传媒,也是个人传媒。网络是双向的,这就让它比其他传媒更具有代入感和优势。我们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数字创作,同时也可以评价别人的。实际上互联网最强大的地方莫过于此:我们可以与别人的思想观点产生碰撞。最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种迅速崛起的社交模式具有带动性,当你周围的朋友开始体验互联网冲浪的快感并沉溺其中时,你也不得不适应这种新的方式。然而正如作者所说:便利确实是便利。不过,便利也有代价。电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或者工具,它缓慢又微妙的改变着我们,以下只是几个比较显而易见的现象:阅读数量的降低以作者自身为例,在书中说到:原先即使是索然无味的长篇大论,我也能花上几个小时徜徉其间。现在看上两三页,注意力便开始犹疑不定,我就会感到思绪不宁,思路不清。在书中同样列举了很多例子,更加详尽并且直白的是:报纸的订阅量在急剧下降,实体出版行业岌岌可危,作者用数据表明了互联网占用的并非是我们的电视时间,而是阅读时间。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纸上的长篇文章,现在我几乎已经彻底丧失了长篇阅读的能力。由于网络带给我们的是由超链接组成的关键字关键词。的确,这样的关键词节约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却转化了我们阅读的倾向。面对长篇大论,我们会本能的感到厌烦,因为互联网使我们更加适应缩略简短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读书需要具备长时间保持精力高度集中的能力。读书要求我们对单一静止的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读者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抵抗关注焦点的转移。阅读深度的下降在有些人看来,读书已经显得落后过时,甚至可能有些愚蠢了。在阅读中,无形的开辟了一片安静的空间。在这片空间中,人们可以展开自己的联想、形成推论、做出类比、总结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进行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需要全力运转,高度集中。然而,互联网使我们更容易被其他感官所吸引,焦点转移,于是当你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留下的只是肤浅的印象而已。那么我们的大脑到底被改变了什么?思维碎片化作者用实验数据论证了,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进化。每一次动作都会创造新的神经回路。于是在我们上网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越来越适应处理巨量的信息,更习惯处于精力分散状态,迅速高效的处理信息,可是不会持久。互联网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迅速获得海量信息,强大有效的检索,过滤工具,跟志趣相同的受众分享观点的便捷方式,足以补偿静坐案旁翻阅书本这一能力的丧失。然而,实验证明,阅读并不只是视觉上接受信息,触觉、嗅觉同时也在工作。当我们在阅读时习惯了拖拽进度条,习惯了鼠标滚轮之时,也是互联网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思维之时。过于依赖数据的存储导致记忆力降低互联网成为我的全能传媒,它是进入我的耳目乃至头脑的绝大部分信息的来源。数据存量丰富的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些数据又是那么的容易检索。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工记忆”的范围,把事情装在脑袋里的必要似乎越来越低。我们可以不用记住任何事情,因为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然而!我们的大脑因为反复的记忆才会保持开发并且活跃的状态,当我们通过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替代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这个内部过程时,我们就是在掏空大脑的宝藏。作者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被迫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人工记忆,哪怕它使我们变成了肤浅的思考者。活字印刷、打印机,互联网云储存。这些新事物的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一场革命,用以实现对文字的技术化。而文字一旦技术化,就不可能去技术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正如伊文思所证明的,每一次出现新技术时,我们试图借以省却的乏味而看似不相关的任务,原来都是我们学习经历中最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对我们有所助益恰恰是因为它们令我们身心疲惫。依靠计算机的效能减少人类错误使我们的工作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原创性,最终令我们学到的东西不像辛苦劳作的时候多。正如摄影师富尔维奥•博纳维亚针对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深刻的观点:“如今摄影行当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数字技术降低了成为摄影师的门槛,但是出类拔萃却更难了。当我还是一名手工插画师和图形设计师时,我会花上一整天手工创作某个作品,现在同样的工作利用计算机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然而我过去花掉的时间一点都没有被浪费,因为我觉得那让我更加成熟,让我学会了专注、耐心、精确,以及注意不犯错误。”以现在越来越火爆的网络游戏为例,他或许加深了我们的视力思维空间,然而卡尔发出了警告,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支撑着我们‘记忆性知识获取、归纳分析、批判性思考、想象力和反思’的‘深加工’能力的减弱如影随形。”当然,书的名字是《TheShallows:WhattheInternetIsDoingtoOurBrains》这本书的本意并非斥责互联网,而是解释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提醒我们,正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丢失了什么吗?丢失的正是我们对事物的专注程度,丢失的正是我们对未知世界深入探究的能力。我们当然要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21世纪先进的技术,对我们所要探究的事物进行广泛的资料基础查询广泛了解。也要对我们未知的领域、未知的知识进行持久的关注,深入的研究,正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初步”和“建筑制图与表达”一样,虽然可以使用计算机,机助制图很漂亮,但我们还在教室,使用0.1毫米的针管笔,一笔一笔的在很专门的建筑设计图纸上,专心致志的手工绘制,培养我们的关注能力,训练我们将来对未来知识领域深入研究的能力。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