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的变化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隽摘要: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意味着中国将从对外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中国大量输出人民币,中国国际收支将从双顺差到基本平衡,再转化为逆差。经常项目顺差是一国竞争力和货币价值的基石,这是在国际收支结构变化中应该坚持的,需要选择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中国进出口政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注重国内需求。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结构中国经济调整一、引言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意味着中国将从对外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大量输出人民币,中国的国际收支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具体来说,逆差将成为常态。人民币是主权货币,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本质上意味着非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上广泛地持有该货币的头寸。这必定会存在国际收支赤字,否则无法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清算和储备货币。提供国际流动性义务与本币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权衡,这就是特里芬难题。EdoardoCampanella(2010)认为特里芬难题实质上表现为,全球市场的规模(即经济边界)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即政治版图)之间的差异在货币制度上的矛盾,即本国利益和全球货币需求之间的冲突。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的唯一目的,两者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即使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为:10XNJ014)的支持。2中国的国际收支也需要调整。人民币的国际化中需要中国的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走向基本平衡后,再迈向逆差,所以可以说,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无法逾越的阶段。目前,美国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暂时还看不到走出低谷的迹象,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美元的价值正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欧洲债务危机四伏,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而中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人民币在升值的通道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民币成为各贸易伙伴愿意接受的货币,因此目前正是人民币走出去的绝佳时机。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从国际收支顺差到基本平衡,如果再转化为长期逆差,每一步的变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尽管不需要国际收支全面逆差,但至少在贸易项下或资本项下需要长期存在逆差。拆开并区别对象分解比总体上处理,更有利于控制风险和降低问题的难度。是贸易项下逆差还是资本项下逆差?资本项下逆差,就会涉及到资本项目的开放、资金的自由进出入和热钱的冲击。如何看待特里芬困境?国际收支结构变化的背后是中国进出口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市场的开放。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在全球进行延伸和布局,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这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路线图。本文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和选择,以及由此对中国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影响。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目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最突出的特点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见表1),不仅规模大,而且双顺差的态势有增无减。像中国这样,连续15年基本保持“双顺差”,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的国家较为少见。在历史上只有几个经济体能够保持双顺差状态超过10年(Yongding,2007)。表12004-2010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单位:亿美元)项目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国际收支总差额1794235128544491458744205314经常项目差额687134123273540412426113054与GDP之比3.6%5.9%8.6%10.1%9.1%5.2%5.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1107101052695146318082260与GDP之比5.7%4.5%1.9%2.7%1.0%3.6%3.8%3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收入=投资+消费+进出口差额,即进出口差额=(收入-消费)-投资=储蓄-投资=净储蓄,这里的进出口也包括了服务,也就是经常项目的余额。由此看来经常项目顺差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果,即储蓄-投资=经常项目顺差。陈炳才(2006)对上式进行了扩展,认为在开放条件下,经常项目差额=储蓄-国内投资-(资本流入-资本流出),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储蓄-国内投资=国内净储蓄。国内净储蓄或者说国内资金过剩,不仅是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果,也是资本净流入的结果,它表现为国际收支顺差,而不仅是经常项目顺差。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净储蓄,不仅是贸易顺差的结果,也是外资替代内资造成的。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即经常项目的余额(CA)、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余额(FA)、错误与遗漏(EO)和外汇储备的变动(RES)必须是0,即:0CAFAEORES在没有官方干预的情况下(RES),假设EO=0,这样国际收支的均衡条件为:CA=-KA这个式子说明在中央银行不干预外汇市场的国家,经常账户顺差必须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逆差的规模匹配,反过来也一样。也就是说,作为均衡,经常项目余额/GDP和资本和金融项目余额/GDP应该落在坐标轴上45度这条线附近。衡量一个国家是资本输出国还是输入国主要是观察该国经常项目的平衡状况。如果经常项目顺差,该国就应该是资本净输出国;反之,就是资本净输入国。图1选取了主要发达国家(G7)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按GDP规模的国际收支余额的情况,可以看出,按经济规模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数额基本匹配;但是和一些东南亚经济体相似,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和俄罗斯是个例外。“双顺差”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国际收支格局。理论上来说,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最佳状态。在经常项目平衡时,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项目是顺差,这时资本项目顺差等于所增加的外汇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库券等的外国资产为表现形式),而外汇储备增加则意味着本国资本的输出。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表明,虽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中国并没有利用外国资源来4弥补本国储蓄的不足,反而大量输出了资源。这些资源被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用于弥补它们自己国内储蓄的不足。图1经常账户/GDP和资本账户/GDP的交叉关系图横轴:经常账户余额/GDP竖轴: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GDP数据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LibraryBalanceofPaymentsStatistics)和世界银行(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Global)的数据整理。图表数据为2005-2010年平均值。王梓(2006)认为,双顺差将会降低所在国的福利。因为一般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内投资回报率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库券收益率。在发展中国家在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下大量引入外商投资(FDI),除非外国所有权同技术的引入不可分割,同FDI成功转化为相应贸易逆差的情况相比,FDI未能转化为相应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将导致国民福利减少。1、经常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经常项目几乎一直保持着盈余。在90年代大多数时间,这个盈余相对来说较为温和,大约占每年GDP的2%左右,从2005年开始,经常项目快速增长,一直保持占每年GDP的5%以上(见表1)。虽然收益和经常转移的数额逐步增加,但中国经常账户基本上被货物部分所主宰,2010年这部分余额占据了经常项目余额的83%。而加工贸易占据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份额,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仍然是顺差主要来源(见图2)。俄罗斯中国-10%-5%0%5%10%-10%-5%0%5%10%俄罗斯中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英国美国5图2货物贸易顺差与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中国净贸易的余额与同样是经常项目余额很高的国家--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3),2010年日本这部分只占据38%。相反,净收益余额只占中国经常项目余额的约10%,而在日本占据了经常项目余额的68%。净收入顺差反映出日本大量的净外国资产头寸和投资组合的高盈利性。2010年两个国家经常项目的不同构成,特别是中国贸易顺差的绝对值(2321亿美元)高于日本整个经常项目的顺差(1958亿美元)的事实,可能正是为什么中国的经常项目比日本的更引人关注的原因。图32010年中国和日本经常项目顺差分解对比(单位:10亿美元)数据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LibraryBalanceofPaymentsStatistics)绘制。这里的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CappielloandFerrucci(2008)认为从2005年开始的中国贸易顺差的激增-50050100150200250300350中国日本经常转移余额收益余额贸易余额经常账户余额6主要来自进口增长变缓,进口增长的速度一直大幅度落后于出口。进口的增长率和实际投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虽然中国从发达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等)进口机器设备一直稳定增长,但是伴随着中国在科技研发方面支出的增加、FDI的技术转移以及通过干中学和合资企业等渠道,原来需要进口的设备在国内有了越来越多的替代,中国的制造商在国内采购的数量明显增加。CuiandSyed(2007)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中国进口零部件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内生产的需求,而不是海外的最终需求。国内采购的增加是进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贸易顺差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还会很高。中国对外贸易在区域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格局呈多元化特点。2010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顺差分别为1813亿美元和1428亿美元;对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周边国家或地区逆差分别为556亿美元、696亿美元和164亿美元,合计较上年扩大73%1。虽然经常项目(主要是货物贸易)持续较大盈余是中国出口竞争实力的体现,但同时也加剧了国内资源紧缺和货币被迫增发,透支了未来的发展,容易引起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对华贸易摩擦。2、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的盈余规模和资本流动的结构是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另一个特点。中国政府对资本进出的控制是不对称的。在外资流入方面,相比证券投资和外债,对FDI的限制是最少了。在过去10年中,中国吸收了大约整个流入到新兴市场FDI的1/4和流入亚洲新兴市场的70%(CappielloandFerrucci,2008)。FDI的规模占据了中国国际收支中资本和金融项目余额的主要部分,2010年高达82%。在过去10年中,FDI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外源融资,为30多年来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招商引资,以廉价的劳动成本生产出口产品,实际上是中国对发达国家的一种补贴。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双顺差,从实际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中国是资本输出国而不是资本输人国,FDI进人中国换取股权投资的高收益,中国用大量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低收益国债,一方面增加所在国储蓄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让他们获取高额的产业利润。这一出一进,一低一高之间形成了中国对别国的利益输送。1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7中国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表现在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一方面,中央银行手中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不能有效地利用,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本外币利差的情况加剧了“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和主要国家货币走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内企业和个人为规避汇率风险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负债外币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外向型企业大多采取的方式为早收汇结汇、晚付汇购汇,或出口预收、进口延付等商业信用和外汇贷款、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银行信用。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外汇流入、减少了外汇流出,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3、误差与遗漏由于资本管制使大量来自私人部门的资本流出流入潜入地下而没有被记录,再加上最近几年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热钱”流入,使中国的国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