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汉武帝宋太祖元世祖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由此,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皇权相权中央地方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趋势加强(1)汉高祖: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病因诊断:汉高祖实行封国制,为后代留下隐患对诊下药:分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给割据留温床问题: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中央军:9万藩镇兵:49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趋势加强2.唐朝:趋势削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集权削弱唐玄宗设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持续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代十国的祸根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陈桥驿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3.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一、中央集权的发展3.北宋:趋势进一步加强(1)措施:1)军事:收兵权,编禁军;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评价: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国图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4.元朝:趋势完善并发展(1)措施:(2)评价:①地方设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②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③行省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查一查:我们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形成内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即尚书、中书、门下)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5.元朝:设中书省,相权得到强化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决策)(执行)(审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省皇帝(相权一分为三)皇权独尊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西汉唐朝宋朝基本特点削夺相权。a.频繁任免丞相。b.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设参知政事等分化相权。相权的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隋朝:首创科举制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评价: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名称时期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品行门第才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2.(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课堂练习CA3.(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CA课堂练习10.(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5分)(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