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ppt.精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讲老师:陈文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八章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两步走”理论,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理论: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概念,他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944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老资本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建立。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3、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原因(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胜利后当然不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也没有条件立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能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能够反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制度,即新民主主义国家。(2)由中国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情所决定中国生产力的落后,经济文化的落后决定中国不具备民主革命胜利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194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必须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发挥各阶级的建设新国家的积极性,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必需的物质条件。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介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之间、符合中国特点的、不可逾越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式。(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在这个社会形态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这两种因素不断碰撞、冲突和较量,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最终,在条件具备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政治上——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1)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主导因素)(2)政治上的资本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参与政权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突出特征是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占48.2%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占50%政务院副总理4人中,党外人士2人----占50%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60%2、经济上——实行三大经济纲领,使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背诵】(1)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2)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a、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b、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d、个体经济(非社会主义性质)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非社会主义性质)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四面八方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3、文化上——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国后,党和国家通过多种途径,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旧有文化进行了改造,基本上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体系。(1)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主导因素)(2)文化上的资本主义因素:资产阶级思想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由于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由于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由于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起领导作用,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占支配、领导地位,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任何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长。不到具备了政治和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三)关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方式等方面的初步设想1、过渡的条件(1)政治条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年----1952年底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经济条件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过渡的方式通过和平的方式,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崭新的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指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发展生产力,准备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把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进人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变成了科学的实施方案。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有重大意义。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正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的过渡性质,使得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因素)不断积累,不断成熟。(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1、关于共产党的领导问题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实际领导到人民的认可都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其次,从法律的角度看,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第三,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1951年底我党在党政机关中进行了历时半年的“三反运动”,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这场廉政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2、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一、解放全中国西南战役、东南战役解放海南岛(1950年4月)向西藏进军(1951年10月)西藏地方政府全权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上签字第二、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到1950年10月,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东北)、四个大行政区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西南)、一个中央直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个县人民政府。以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大陆内有效行使权力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第三、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3年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第一、在全国范围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得到了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第二、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宗法的人身束缚,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第三、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力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第四、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2月到1951年10月开展镇反运动,运动的重点是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道会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使我国社会秩序大为好转。(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经济条件1、国营经济的建立首先,我国国营经济主要来源于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在某个城市解放的时候,根据事先调查的结果,由该城市的军管会立即派出军代表,按照官僚资本企业原属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整套接受。其次,对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采取征用、管制、代管、转让等形式逐步收归国有。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即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没收官僚资本对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第二、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使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2、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国营经济建立了,但是要确立其领导地位,并非易事,资产阶级说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搞经济只能得0分。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与共产党进行了较量。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与资产阶级进行了几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中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斗争被毛泽东称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银元之战——从1949年就开始,当时严禁金条、银圆、外币在市场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但投机商公然与政府对抗,使人民币不能进入流通。人民政府一举关闭上海证卷大楼。逮捕了200多投机者,实施新的金融管理办法。米棉之战(又叫两白一黑的斗争)——投机商囤积粮食、棉纱和煤炭等物质,大势哄抬物价。人民政府采取调集物质、冻结资金投放等措施,在物价上涨最猛之时,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按国家牌价大量抛售,使物价迅速下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一举稳定了建国初期的市场。3、国民经济的恢复(1)严峻的经济形势(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第一、确定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中心任务;第二、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意义: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方针和行动纲领,对国民经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取得巨大成就(成渝铁路)的同时,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在教育、科学、文艺、医药卫生等上层建筑领域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了改革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全国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该运动是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开始的)(四)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有利的国际环境(1)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一边倒”外交政策(2)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仇视,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第一、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了朝鲜的独立,保卫了中国的安全。第二、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第三、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多的奋斗,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恢复了国民经济,从而为全面开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