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主讲:文策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中央银行和经济的关系07年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次数公布时间调整前调整后幅度1007年12月08日13.5%14.5%1%907年11月10日13%13.5%0.5%807年10月13日13%13.5%0.5%707年09月06日12.5%13%0.5%607年07月30日11.5%12%0.5%507年05月18日11%11.5%0.5%407年04月29日10.5%11%0.5%307年04月5日10%10.5%0.5%207年02月16日9.5%10%0.5%107年01月5日9%9.5%0.5%08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次数公布时间调整前调整后幅度908年12月25日16%14%15.5%(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0.5%808年12月05日17%16%16%(大型金融机构)14%(中小型金融机构)-1%-2%708年10月15日17.5%16.5%17%(大型金融机构)16%(中小型金融机构)-0.5%608年09月25日17.5%17.5(大型金融机构)16.5%(中小型金融机构)不变-1%508年06月7日16.5%17.5%1%408年05月20日16%16.5%0.5%308年04月25日15.5%16%0.5%208年03月25日15%15.5%0.5%108年01月25日14.5%15%0.5%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次数公布时间调整前调整后幅度12010年01月18日15.5%(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16%(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0.5%不变22010年02月25日16%(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16.5%(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0.5%不变32010年05月10日16.5%(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17%(大型金融机构)13.5%(中小型金融机构)0.5%不变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中央银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理论第三部分:中央银行业务一、中央银行基本理论1.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3.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4.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5.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理论1.货币政策概述2.货币政策目标3.货币政策工具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5.货币政策传导时滞与效应三、中央银行业务1.中央银行负债业务2.中央银行资产业务3.中央银行其他业务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背景和客观经济原因1656年------1913年1.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早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数据:英国:1776年(150家)-----1814年(640家)美国:1830年(329家)-----1840年(940家)早期私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数据:英:1827年(6家)-----1842年(118家)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央行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②信用危机使得政府加强对银行券发行的控制。以英国为例,经济危机的爆发点主要表现在信用危机上。1825年—1826年,140家银行倒闭。1844年的《英格兰银行条例》,这个条例是英格兰银行逐步成为英国唯一货币发行机构进程中的里程碑规定英格兰银行为国家发行银行;其他银行不得增发钞票;规定英格兰银行自1844年8月31日起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使商业银行业务与发行银行分开;英格兰银行的发行限额为1400万英镑。1928年,英格兰银行成为全国唯一的发行银行。③银行信用的集中化以及垄断性金融集团的形成,促使央行成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又成为了全国的资金清算中心和“最后贷款人”。2.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要求①统一发行货币的要求银行券的及时足额兑换问题;银行券的流通问题;分散发行、多种信用货币同时流通与“一般等价物”——这一货币的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也给社会生产和流通带来困难。②银行的支付能力保证要求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是不断增加的。③政府融资的要求政府职能的强化需要有巨大的货币财富作后盾,政府融资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④建立统一的票据清算中心的要求随着金融机构的增多,银行业务的增长,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票据清算中心。⑤对全国金融机构统一管理的要求二.中央银行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初步形成阶段)(17世纪中后期——1913年)A.共有29家央行,其中代表性的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的先驱创立于1656年,是世界上最早执行部分央行职能的银行。1661年,在欧洲最早发行银行券。1668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有银行。1897年统一货币发行权,成为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的“鼻祖”成立于1694年,享有一般银行没有的特权。1844年,通过《英格兰银行条例》,成为中央银行。1928年,成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对世界各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791年——1811年美国第一银行1816年——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1908年成立全国货币委员会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银行法》,正式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即联邦储备体系。小资料美国联邦储备制度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的规定,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ReserveBank)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种有弹性的货币,为商业票据提供一种再贴现的手段,并在美国建立对银行更有效的监督。从法律规定来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初步具有了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管理的金融的银行这四大职能,使得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终于在美国建立起来。联邦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1)将全国分为12个联邦储备区,每区设立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各联邦储备银行的资本金不得少于400万美元,在董事会的监督和管理下进行工作。同时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基础上设立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eserveBoard),委员会由七名委员组成,其中财政和货币监理局长是当然委员。委员会具有广泛的权力,包括要求会员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对会员银行进行监督和检查,批准联邦储备银行之间的相互贴现,监督联邦储备券的发行和收回等等。(2)强制国民银行以会员银行的身份加入联邦储备系统,符合条件的州银行可以自愿申请成为联邦储备系统的会员银行。任何会员银行都必须按照自有资本和公积金的6%的比例认购所在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股票,联邦储备银行则按照6%的比例向会员银行支付股息。(3)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会员银行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向联邦储备银行交存款准备金,该种存款不计利息。会员银行被划分为储备城市银行、城市银行和农村银行三种,其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8%、15%和12%,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一律为5%。上述三种银行的准备金分别按照7/18、6/15、5/12的比例存放在所在区的联邦储备银行。(4)联邦储备银行可以对会员银行贴现的各种商业票据进行再贴现,再贴现率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和金融政策的要求随时调整。同时建立票据清算制度,所有会员均可以享受免费票据清算服务。联邦储备制度建立初期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它没有把大量的州银行置于联邦储备系统的监管之下,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以后,除了国民银行被强制加入之外,很少有州银行自愿加入;除国民银行和州银行外,美国还存在诸多的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等其他金融机构,但初期的联邦储备系统并没有把它们视为监管对象;联邦储备系统严重依赖于财政,独立性较差,分散决策和管理缺少权威及独立性使联邦储备系统在成立初期难以发挥其职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美国联邦储备制度的建立是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相信自由竞争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自动使经济达到均衡。因此,建立初期的联邦储备制度的职能更侧重于服务,而不是强调宏观调节和控制。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1913年的联邦储备系统基本是银行家之间的合作企业,其目的是增进银行安全和作为提供紧急资金的来源。B.阶段特点:早期中央银行都是从私人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而来。货币发行权的逐步垄断。职能的逐步完善。金融监管和调控功能尚不具备。2.制度推行阶段(1914年——1945年)192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国际金融会议,极大地推进了各国建立中央银行的进程。1921——1942,改组或新设的央行有43家。阶段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多由政府直接创设。央行业务活动重心在于稳定货币和控制通货膨胀。已建立严格的准备金制度。3.制度强化阶段(1946年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制度的兴起和西方国家央行的国有化以及国家对央行控制的强化成为该时期央行的时代特征。阶段特点:央行国有化成为普遍原则央行货币政策制度化、法令化、联合化、交叉化。央行业务独立性增强。央行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小资料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和金融大危机严重破坏了西方经济,冲击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国家干预经济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要求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mpany),将不参加联邦储备系统的州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上,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1935年银行法》(TheBankingActof1935)。该法对联邦储备系统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撤销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BoardofGovernorsoftheReserveSystem)———理事会由7名理事组成,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局长不再担任理事会成员。同时,该法加强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权力,将它作为联邦储备系统的决策机构。通过改革,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权力被大大削弱,联邦储备系统终于成为中央集权的真正的中央银行。《1946年就业法》首次明确,宏观经济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要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来实现上述四项目标。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1950年以前,联邦储备系统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受总统和财政部的牵制。1951年《联邦储备系统—财政部协议》,结束了美国长期以来利率和政府财政债券挂钩的“盯住制”,使联邦储备系统彻底摆脱了财政部的控制,开始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里所谓的“独立”是指联邦储备系统的决策不必经过总统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只要是在政府确定的总的经济目标内,联储就可以自己决定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从《联邦储备法》颁布后历经的四十余次近八十处的修改来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作用已经明显发生变化,联邦储备制度也日趋成熟。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为标志,联邦储备体系又有了新的实质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在放松对金融微观管制的同时,加强了联储对货币管理的宏观控制。第二节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一.旧中国的中央银行1.中央银行的萌芽——户部银行和交通银行1904年设立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组为中国银行。1908年成立交通银行。两银行共同享有法偿货币的资格以及分理国库的特权。2.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1928年成立,1942年统一发行权)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932年成立)二.新中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的人民币。1.成立初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特点A.单一制的中央银行制度。B.央行职能与商行职能并存,但作为央行的职能尤为突出。C.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举的管理方式。D.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金融物价。提高放款利率。举办折实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