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讲稿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李金娥目录第一讲: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第二讲:当代诗歌创作第三讲:当代散文创作第四讲:当代戏剧创作第五讲:当代小说创作第一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简介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发展史第一节50——60年代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不同类型的作家的创作。”二、中国当代文学分期:可分为三个时期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文学。第二节十七年代文学史简介一、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二、中华全国第二次文代大会:三、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评:(略)四、“双百”方针的提出:五、文艺政策的调整:三次会议与“文艺八条”第三节“文革”十年文学史简介一、时间:1966年5月——1976年10月二、“四人帮”的黑纲领——《纪要》,核心:“文艺黑线专政论”三、“四人帮”的阴谋文艺:(1)戏剧创作(2)其他创作四、“四人帮”的黑理论:(1)根本任务论(2)“三突出”创作原则(3)主题先行论五、人民文艺: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略)(1)小说(2)戏剧(3)电影2地下文学:(1)小说(2)诗歌3.天安门诗歌第四节新时期文学史简介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二、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三、第四次文代会四、80年代后期的文学第二讲当代诗歌创作第一章十七年诗歌创作第一节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学生自学编写阅读提纲)第二节十七年诗歌创作需要掌握的几个问题:一、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分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年平稳发展。第二个时期:(1957——1966)年曲折发展。1.反“右”扩大化(寒潮)2.五八年新民歌运动(热风)二、十七年诗歌的特点:1.颂歌潮流:祖国、党和领袖、新生活、新时代、新的人民、(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评论:共和国诗歌的实质是对新生活的歌颂。)2.抒情主人公的变异:诗人“自我”与阶级、人民的“大我”相结合。3.抒情诗的两种模式:(1)政治抒情诗:(2)生活抒情诗:(1)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这一概念的提出,约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诗体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进入60年代由郭小川、贺敬之两位诗人的艺术实践而走向成熟。(2)生活抒情诗:是与政治抒情诗并行的另一种诗歌潮流。代表诗人有闻捷、李季等。诗人所追求的是,如何在对生活场景与事件进行具体描绘的基础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创作方法源于现实主义和解放区诗歌的叙事热潮,另外受前苏联伊萨科夫斯基乐观的田园牧歌的影响。第二章政治抒情诗人第一节郭小川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类:1.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向困难进军》、《望星空》等2.长篇叙事诗:《甘蔗林——青纱帐》、《林区三唱》、《团泊洼的秋天》等二、《甘蔗林——青纱帐》简析(1)咏物诗:(2)象征、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3)新辞赋体的诗体形式:三、《团泊洼的秋天》动静结合的构思特点:第一部分以写景开头,着意描绘团泊洼秋天的美丽和宁静。第二部分以充满豪情的笔,抒发生活在团泊洼的人们心中的声音,重在写团泊洼社会生活的“不宁静”,描写了团泊洼内藏的战斗的伟力,胸中的怒火。第三部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写出团泊洼的静中寓动,静动结合的特点。四、《望星空》发表于1959年。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的“大跃进”等运动,面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混乱、斗争的激烈、人民生活的困窘,诗人内心感到了犹疑和困惑。这一点与同作为政治抒情诗人的贺敬之有了区别。第二节贺敬之的诗歌一、贺敬之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类:(一)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二)抒情短诗:《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等二、《桂林山水歌》1.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贺敬之却独辟蹊径,以人意想不到的比喻来形容桂林山水。他不再拘泥于以实比实,而采取了以虚喻实的写法。在贺敬之的笔下,桂林的山成了云中的神,雾中的仙,漓江的水成了深的情,美的梦。神仙谁也没见过,但那飘渺的云雾之中,影影绰绰的仙女形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诗人让我们用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去想象那黛色的漓江之水。二、《桂林山水歌》2.以情写景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写桂林山水并没有停留于静止的描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从侧面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神奇与诱人。诗人完全把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完全融入了桂林山水之中,把自己的形象写进了桂林山水之中。这样的构思,这样的写法,真是新颖别致。二、《桂林山水歌》3.抒发了自我、战士和人民的豪情:《桂林山水歌》和贺敬之的其他诗一样,活跃着诗人的自我形象;不仅写出了战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同时表达了战士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赞颂;把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比喻为美丽的“独秀峰”,数不胜数。(三)《三门峡——梳妆台》1.象征的手法:黄河女儿2.对比的手法:黄河及两岸人民过去与现在的对比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顶针、对偶、拟任、引用典故、神话传说、古诗改写。第三章生活抒情诗第一节闻捷的诗歌一、闻捷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两类:1.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2.抒情短诗:《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最受欢迎的是两个爱情组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歌:《苹果树下》、《舞会结束以后》、《葡萄成熟了》、《种瓜姑娘》、《夜莺飞去了》和《婚礼》等。二、分析《苹果树下》1.《苹果树下》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季节的变化,果实的成熟,赞美了青年们的纯真爱情。2.《苹果树下》构思新颖、别致。诗人巧用比喻,运用倒叙手法,先写结果,再追叙过程。由春而夏,由夏而秋,苹果丰收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也成熟了。三、《舞会结束以后》《舞会结束以后》全诗八节,按情节推进可分为五个层次:1.第一节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第二、三节描述琴师和鼓手向姑娘倾诉爱情。3.第四、五节描述琴师和鼓手请求姑娘自由选择。4.第六、七节姑娘的回答使两位小伙子感到困惑。5.第八节姑娘坦承表白了自己忠贞、专一的爱情。三、《舞会结束以后》《舞会结束以后》通过发生在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动人故事,一方面热情地表现和赞美了美好的心灵和高尚德品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爱情与祖国建的密切关系。三、《舞会结束以后》艺术手法:《舞会结束以后》运用了烘托和陪衬的艺术手法。琴师和鼓手的真挚热烈地求爱,烘托了姑娘爱情的专一与忠贞;姑娘对爱情的选择,琴师和鼓手又与发电厂的工人阿西尔形成了对比。第四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第一节理想主义者—舒婷(现代朦胧派人)第四章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第一节理想主义者—舒婷(现代朦胧派人)第一节理想主义者—舒婷(现代朦胧派人)一、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二、舒婷、顾城、杨炼号称“新诗三杰”三、舒婷的代表诗作:1.《致橡树》(爱情诗)2.《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爱国诗)三、分析《致橡树》象征手法:《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是舒婷的成名作。这是一首大胆的爱情宣言,但诗人表达爱情采用的是整体象征的手法——用“木棉”和“橡树”来象征抒情主人公“我”和“我”的爱人。《致橡树》的爱情观诗歌一开篇,就以连续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认识:诗人选择了六个在一般阅读习惯中代表美好事物的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对他们固有的性质进行了颠覆性的使用。诗人以“凌霄花”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依附的爱情;以痴情的“鸟儿”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从属的爱情;以“泉源”、“日光”、“春雨”与橡树的关系比喻给予和奉献的爱情;以“险峰”与“橡树”的关系比喻陪衬式的爱情。《致橡树》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理想的爱情形式是独立的、平等的、自主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这种形式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平等的关系,各自都有着独立的尊严和各自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决定了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原则:“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由于各自独立的性格,使彼此“仿佛永远分离”,有由于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经历,使他们“又终身相依”。“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握”和“触”,又一次显示了两个平等个体之间的互相的交流。《致橡树》的爱情观诗人的爱情理想,同时也包含着她对高尚人格、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与封建主义门阀观念、人身依附的婚姻观;资本主义金钱和爱情至上的爱情观有着质的区别。四、《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充分展现诗人艺术敏锐性和创造力。这首诗抒发了其时蕴藏在千万人心中对祖国的那一份复杂但却共通的情感。对祖国积贫积弱的无尽哀思,对民族复兴腾飞的不绝念想,对回报国家哺育之恩的殷殷之情,这一切使得该诗格调深沉蕴藉,音韵婉转动人。五、简析《双桅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像是赠别之作,然而如果细细读之,不难发觉诗人在借恋人送别的话题来表现一种生活现实与心中理想的极大落差,以及因这种落差而引起的朦胧的凄凉和哀伤。在诗中,“船”和“岸”是两个对举的意象,它们的分离聚合分别代表了人生的理想和现实两极所处的状态。六、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抽象意义的艺术形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第二节现代派诗人——顾城的诗一、《孤线》简析: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二、《感觉》简析《感觉》是几个大色块的拼合,像一幅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读者欣赏时,不必一一追究,“灰”,“红”,“绿”三种颜色象征什么,主题又是什么。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从诗名得知,诗中所摄取的画面,可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对单调的厌恶,对新美的欢悦。第三节现实主义诗人雷抒雁一、诗人简介:雷抒雁(1942—)陕西泾阳人。西北大学毕业后参军,唱着兵歌长大。诗歌创作既有50、60年代的传统影响,又有新时期诗歌的特点。二、主要诗文集:《小草在歌唱》、《云雀》、《春神》、《父母之河》等。三、政治抒情长诗《小草在歌唱》1.《小草在歌唱》发表于1979年,是雷抒雁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沿着《小草在歌唱》的创作路线,写了一批政治抒情诗。2.雷抒雁还有一批哲理小诗。这些诗或取材自然景物,从抽象到抽象,《红叶》、《雨后》;或落笔抽象命题,予以形象阐释,如《生活》、《爱情》。四、《小草在歌唱》的思想意义.诗人以生长在烈士就义刑场上的“小草”这一形象贯穿全诗,从人民群众这一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四人帮”杀害张志新事件,抒发人民群众郁积于心中的悲愤和表达人们对烈士的敬仰。诗人在诗中还坦承地揭示了自己从受骗到觉醒的心灵历程,通过真诚严厉的自我谴责来烘托烈士的崇高形象,表达了一代人觉醒后反思和忏悔。五、《小草在歌唱》的艺术特点1.象征意义:“小草”一是象征张志新烈士;一是象征人民群众。2.对比手法的运用:烈士与“我”进行对比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象征、比喻、对比、幻觉、排比等手法。第五章台湾诗人余光中一、作者简介生平:1928年阴历9月9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随母亲流亡于华东和西南一带,1949年5月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后在台湾省的几所大学任教。1975年,离台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后返台。创作:他的创作颇丰,有散文、评论、译作、英文论著等,诗歌成就为最。他曾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二、《乡愁》创作经过诗人在60年代就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如人们

1 / 1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