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结题报告2009-12-3浏览(3026)【大中小】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走进二十一世纪,智囊文化、人文文化、计算机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并生共存,市场、资源、人才日益全球化,“天下大同”、“知识经济”已到我们身边,社会的发展已使“终身教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终身教育”要求个体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以此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需要建立在四个支柱之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完成从升学教育(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和可能提高的基础上有一个和谐主动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无法回避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2、当时的课改实施状况伴随全球化的课改风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奏响了序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到2005年已进行了3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于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正式启动,2005年江苏省进入,2006年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福建、浙江、安徽、天津和辽宁5个省市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新课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就课堂教学而言,新课改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特别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总体来说,这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这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当时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总体说来,传统教学实践及其理论片面强调机械记忆、单一认知、重复训练,忽视实物性操作与内部观念活动的作用与转化,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背离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宗旨。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很长一段时期,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发表自己经验感言的权力,基本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学生从来就没有将语文和“怀疑”“批判”这些词放在一起考虑过,一些语文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死板教学,将语文教学标准化、公式化,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死记硬背,他们的学习灵性都被扼杀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学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我们的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千篇一律地按照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分析内容——总结巩固、练习作业构成的“三段式”课堂结构教学,导致教学“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学习,表面问答多、启发思考少”,学生“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显然与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亟需变革。如何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如何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我们课题组试图建构符合学习认知理论和新课改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课题的界定“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我们倾向于“主导――主体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充分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并不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教师角色的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具体来说,我们对此课题作以下界定:1、基本含义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诱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激活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塑造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我们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含义的界定。(1)自主——强调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尽力做到: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参与过程;让学生选择内容;让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自我检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2)合作——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增加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探究——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逐步掌握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合作必然会加速探究的进程。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总体而言,在此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作”则是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探究”的有效途径。2、研究目的本课题组选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如下:(1)改变当前过分注重接受学习的局面,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2)在一定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原先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学习的规定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节目主持人”等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以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实现。(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最佳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悟语文的美感,获得审美愉悦,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益。3、指导原则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辅助的地位,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主人、主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把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2)探索性原则课堂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创设情境,诱导启发,给予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做到学生自学内容明确,探索过程清晰,探索方法灵活,能自己发现规律。(3)创新性原则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质疑,创设宽容、民主、和谐的环境,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4)活动性原则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需要,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能够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4、模式的基本构建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即“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鉴于此,“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施:(1)自主体验模式结构程序:自读专题篇目——阐释内心感悟——介入自我创新——搭建舞台展示此模式针对“活动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而设计,包括“自读、感悟、创新、展示”四个过程,旨在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开展自读感悟再创作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展示过程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合作探究模式结构程序:自读精选篇目——交流体验感受——筛选整合问题——组织评判研讨——完成反思心得此模式针对“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而设计,包括“自读、交流、整合、研讨、反思”五个过程,旨在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开展质疑活动,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打破思想禁锢,提升思辨能力。其中“精选篇目”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取舍,建议多选经过时间淘洗、值得品味把玩的经典篇章。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这三种呈现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又是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探讨”“活动”中有“研习”,“研习”中有“探讨”“活动”,而“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自主体验模式”和“合作探究模式”都将基于对文本的研习。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和访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自读,确立课题和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中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2、文献法:关注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3、资料积累法:每一位研究人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总结此教学模式建构策略优劣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4、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总结做法与体会,并撰写心得体会或专题文章。四、课题研究进程课题从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历时三年,研究的进程基本按照开题时的设计历经了:专家指导、学习准备——拟定方案——初步实施——专题研究——调整实施——经验总结六个阶段。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吴铁俊主任直接领导和参与,并在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体成员共同协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完成了模式建构、操作实践等工作,注重行动研究和理性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五、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主要问题及实践(一)支撑“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非智力因素1、兴趣——孜孜以求的最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实践和研究,再一次验证,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有自主阅读的欲望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所得,化为内在,获得人文给养,提升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和求索精神。因此,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