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美育-王-《美学原理》-马工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美育•美育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区别主要在于美学是侧重理论,而美育侧重于践行。美学对于美育的意义,就是提出美育所要践行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美学的研究,能理解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了解审美活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意义。而对美育的重视,则是看到了美学研究所提出的目标要通过美育来实现。因为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内容概要•第一节美育的内涵•第二节美育的功能•第三节美育的实施途径•本章在追溯美育的历史的基础上,对美育的内涵、功能和实施途径进行概要分析,以求对美育有一较全面的理解。第一节美育的内涵•一、美育溯源•二、美育的使命•三、美育的特性第一节一、美育溯源美育自古就有,因为人类很早就看到了审美与教育的联系,也很早就在实践中把两者自觉地联系起来了。西方在古希腊时的雅典,教育已经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把智育、体育和艺术教育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性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是美育的雏形。古代雅典的教育•在这种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当时的许多哲人和思想家都提出了关于美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音乐,因为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很敏捷地发现丑陋和美,厌恶前者而吸收后者,滋养心灵,使性格变得高尚优美。他还主张音乐与体育相结合,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遵循同一节奏,达到“载歌载舞”的境界。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儿童实施艺术教育,强调审美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大意义。他的美育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启发。•亚里士多德在美育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他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古罗马的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思想。•这一时期的美育是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温和的道德教育手段。自古希腊始,教育家都把艺术教育作为德育或智育的工具,这种看法经久未衰。美育实际上还未获得独立的地位,在理论上还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形态。第一节一、美育溯源在东方文明辉煌灿烂的我国先秦时代,文化、学术空前发展。随之,教育体系逐渐形成。西周的教育政策提出“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其中所谓乐,在我国古代含义极广,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类型。乐教即艺术教育,是用来“修内”,陶冶性情、提高道德的,也是美育的雏形。•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可以说贯穿着艺术教育思想。诗教用的三百篇诗皆能弦而歌之,礼教也离不开相应的音乐。•孔子把艺术教育看作完成道德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价值,开创了儒家重视乐教的先声。•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荀子认为音乐是人的快乐的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的正当出路。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如果能利用好的音乐,就能把人的“好恶之情”引于好善,以取得“移风易俗”的效果。荀子乐教的目的在于“以道制欲”,音乐的任务是把人的快乐引向他所谓的道德。这首先要把音乐都化为符合统治阶级道德精神的“正声”,然后使人们通过爱好音乐的审美形式而逐渐爱好音乐的内容,使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于阶级道德之中。•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正统”。然而,历代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单方面的。其礼教的思想被继承发扬,其乐教的思想却备受冷落。自汉到清,乐教渐次走向衰落,仅在少数儒家学者的理论中略见一二。如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强调过“乐教”的重要,注意以歌舞、吟诗、讲故事之类使儿童“乐学”。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也主张围绕伦常道德给儿童讲历史故事,故事书要有图画,诗歌有韵,易于记诵。这样便可以使之“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也可以培养写作能力。清代颜元也提倡学六艺。尽管如此,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美育的实践和提倡美育的理论如凤毛麟角,美育园地日渐荒芜。•古代的美育,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是从属于道德教育的,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手段。因此,美育理论也明显地具有狭隘功利主义的倾向。美育的特殊性质和特殊使命都远未明确。•西方在古希腊罗马之后,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学校也为教会所控制。但基督教为了宣传教义,不得不借助于文学艺术。所以,美育思想在中世纪仍然有一定的发展。许多教育家的思想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美育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原则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只是仍未摆脱其作为神学婢女的地位。•西方近代的美育思想,可以说是以文艺复兴为发端的。它反映了人的觉醒,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获得人性和谐发展的强烈愿望。资产阶级教育家们把培根的唯物哲学倾向应用于教育,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在自然教育中日益重视美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除了以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视、听、触觉以外,还要培养一种内在的感觉,他称为“共通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把许多连续发生的和同时发生的感觉加以比较得出的关于感觉的判断,是一种混合的或复合的感觉,可以联系、比较并分析那些感官所觉察不到的各种关系。这种“共通的感觉”指的是想象力。第一节一、美育溯源•18世纪50年代,在美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之后,德国哲学家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思想,写成了《美育书简》,正式提出了“美育”概念,并对其实质、社会功能和意义作了系统阐述。席勒《美育书简》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一、美育溯源•前苏联的国民教育,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要求出发,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重大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提倡使美育寄寓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他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来的那种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位杰出的美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美育实践家。他指出,统一的完整的教育过程,应当体现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美育对于人的个性培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美育,就谈不上完整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具有促进作用。而美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总之,这个时期的美育思想较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由于这一阶段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扼制,因此西方美育思想更突出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寻找着具体的实施办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的腐败政治,纷纷从西方寻求救国的道理。一些教育家、学者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也试图从美育中寻求救国、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美育思潮。第一节一、美育溯源•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他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作了阐述,指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与联系,第一个提出要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继王国维之后,蔡元培对美育思想作了更为系统的阐发,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蔡元培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附庸,主张美育有独立的地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反对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主要是美术教育的观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文化知识界多名学者提倡美育。文学家、画家丰子恺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版会刊《美育》,积极倡导美育。美学家朱光潜明确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现代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周扬翻译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不仅对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美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倡过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美育已被纳入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但是到了1964年,在批评“修正主义”的浪潮中,美育应当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遭到强烈批判。“文化大革命”中,美育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遭到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美学家与艺术家们纷纷呼吁恢复美育的地位,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99年3月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同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16大、17大、18大、19大报告中都有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对美育的内容、作用、地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要不要美育、要什么样的美育的问题,这说明美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第一节一、美育溯源我国近现代的美育理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们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可以说,人们已经把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了。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美活动。第一节二、美育的使命•美育这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使得美育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使人趋向于理性的高度发展,但感性的丰富性和生活热情的提高使人趋向于感性的高度发展,二者的结合才能达到人的完善。第一节三、美育的特性•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必定是审美对象。•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其三,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的教育。第二节美育的功能•一、培养审美能力•二、陶冶性情•三、完善人格•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第二节一、培养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美育可以直接训练感官、感知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想象力和理解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全面培养审美能力。•在美育中,审美对象的反复展现可以促进感官对形式的感知和反应敏锐起来,从而形成高度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第二节二、陶冶性情•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的性情起作用。•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第二节三、完善人格•性情的陶冶最后直指人格的完善。人格的建构,归根到底要通过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来完成。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方面。•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各项心理功能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之中。这种心理的自由和谐状态,正是主体人格建构的基础。第二节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类的活动是受自己的世界观支配的,而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既要分辨真假、善恶,也要能分辨美丑。•正确的审美观就是指能分辨美丑,懂得什么是美,掌握审美标准。•通过对审美活动的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之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审美标准,这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美育,让人们自觉领会到美和丑的分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排除一切卑劣欲望的侵袭。•在美育中获得的激情与正确的审美观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影响。激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