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7高三语文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首•和氏之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楚国——赵国——秦国统一,成为秦始皇的专用玉玺——秦二世投降,交给刘邦——东汉十常侍作乱,遗失——孙坚从井中捞出的宫女身上得到——袁术抢走——曹操——西晋灭亡,流落北方少数民族之手——东晋——隋唐——五代后唐,李从珂兵败自焚,玉玺下落不明。和氏璧司马迁司马迁及《史记》简介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体通史(不间断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相关背景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2.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3.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司马迁和《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二、时代背景简介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故事汇1、完璧归赵3、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2、渑池之会结构概要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1.完璧归赵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翻译下列语句一、注意句式特点。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使不辱于诸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翻译语句,注意古今异义词•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璧有瑕,请指示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2、倚柱,怒发上冲冠•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4、王必欲急,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5、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6、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7、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8、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9、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翻译语句,找出活用的字词翻译语句,注意重点字词的意义•1、相如奉璧奏秦王。•2、相如因持璧却立。•3、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4、大王见臣列观•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7、引赵使者蔺相如•8、左右或欲引相如去•9、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10、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翻译语句•1、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3、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三、字词释义1.通假字⑴可与不⑵臣愿奉璧西入秦⑶拜书送于庭⑷召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不=否,表疑问语气)(奉=捧,用手托)(庭=廷,朝廷)(案=按,察看)(缪=穆)(孰=熟,仔细)2、一词多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⑵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⑶幸①而君幸于赵王②而君幸赦臣③则幸得脱矣(引见,延请)(拉)(牵,拉,引申为掉转)(宠幸)(幸而,幸好,侥幸)(侥幸)(7)例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于赵。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8)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③将军亦枉驾顾之。④顾不如蜀鄙之僧也。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舍相如…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④相如前进缶(2)使动用法(使宾语动)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舍,安置住宿刃,用刀杀衣,穿前,走向前完,使……完整破,使……破碎负.使……承担归,使……回去(3)名词作状语①相如庭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廷,在朝廷上间,从小路羞,以……为羞耻先,以…为先;后,以…为后美:以……为美(4)意动用法(以宾语为……)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吾妻之美我者4.古今异义⑴拜为上卿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⑸请指示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⑻布衣之交拜,授予官职患,忧虑,担心寿,向人敬酒或献礼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指示,指给...看前进,上前进献宣言,扬言,到处说布衣,平民.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10)会于西河外渑池。(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于赵。古今异义词•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因持璧却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大王必欲急臣•召有司案图•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舍相如广成传•乃使其从者衣褐•引赵使者蔺相如•未尝有坚明(之)约束者也•间至赵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卒廷见相如古今异义词•左右欲刃相如•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秦王竟酒•吾羞,不忍为之下•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且庸人尚羞之•而相如廷叱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四.文言句式2.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倒装句:①宾语前置: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状语后置:拜送书于廷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五.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缪贤-蔺秦王、群臣-蔺廉-蔺有智谋大智大勇国家为重廉颇、蔺相如的形象廉颇:具有忠于国家,深谋远虑,勇武过人虽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但负襟请罪,又表现出他为人坦诚、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的性格蔺相如:智勇双全智:审视度势之知人论事之智机智勇敢、不随机应变之智畏强暴、不争取主动之智计个人私怨勇:敢挑重担之勇以国家前途不畏强暴之勇命运为重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交友习语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布衣之交:普通百姓结交的朋友竹马之交:幼年之交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朋友肺腑知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设疑:你认为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1、相如之智•先礼后兵,使秦理亏;察颜观色,巧用小计;善分清形势,度人心理;既据理力争,又留有余地。•2、相如之勇——决心以死报国•3、客观形势——秦无力击赵写作借鉴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a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b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3.选材的精当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