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篇词类活用高中文言文学习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而做到这点需要能准确解释文言文的句意,对现在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有关词类活用的问题,我们将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使同学能够对这部分知识了然于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词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如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名词用作动词: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果只能用一个和它直接有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代替它,意思才能讲得通,这个名词就活用做动词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本来是名词,刀口、刀锋,借指刀,这里因带宾语相如,活用为动词,用刀杀。既东封郑,封本来是名词“疆界”,因带宾语郑,活用为动词。1.名词前有副词修饰二月草已芽(《采草药》)。已,为时间副词,已经;芽,解释为发芽。2.名词后带有宾语或介宾短语。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褐,粗布衣,做衣的宾语。衣,穿,动词。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项王为宾语,目,解释为用眼睛示意。函梁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伶官传序》)用木匣子装3.名词与动词构成连动结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白衣冠本来是名词短语,与送之构成连动结构,应理解为穿白衣戴白冠来送他。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前本来是方位名词,它与进缶构成连动结构,前,解释为上前。(二)名词用作状语一个名词,如果置于动词前,与动词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状语与名词用作动词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作状语的名词只是修饰或限制后面的动词,它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行为,具体有以下几种。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和蛇分别表示折和行的状态。斗,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蛇,解释为像蛇爬行那样。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是名词,修饰动词蔽,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解释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亲眼,亲耳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运的工具,解释为用土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解释为乘小舟。(《石钟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解释为在朝廷上。5.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北,解释为向北。东犬西吠。(对着西)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以上我们举名词活用的两种情况。简言之,名词是用作动词还是状语,取决于它在语言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处在谓语的位置就起了一个动词的作用,就用作动词了;处在状语的位置,起修饰或限制后面动词的作用,就用作状语了。以上加点的名词分别表示状态、方式、工具、地点、趋向,显然是在起着状语的作用了。(三)动词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传,解释为流传的文字。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的人。(四)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就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游褒禅山记》)谬,弄错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宽,宽容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形作动)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作动词)谨慎,这里当“认真从事”讲。“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五)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做定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圣,圣明的人;愚,愚昧的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名词(《伶官传序》)(六)使动用法一个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如果使它后面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人、事物或具有某种性质,可以视作使动用法。我们看下面的例子:烛之武退秦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闻寡人之耳者没死以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忧劳可以兴国使动用法(《伶官传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纪》)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使动)上面例中加点词原来的词性是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在句中与宾语构成了特殊的动宾关系,在讲解时必须加上“使”、“让”等才讲得通,这是使动用法的典型特征。(七)意动用法动词对它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就是意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多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怪”,以……为怪。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如果表示当事人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当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某种事物,或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人们就可以视作意动用法。我们看下面几例: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把……当作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以……为耻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认为……美以上三例中的加点词语,①原来是名词,②③原来是形容词,在句中都用作动词,必须讲解为“把……当作…”或“认为……怎么样”,这正是意动用法的特征。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意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意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6.又郊败之7.必庙礼之8.赵王之子孙侯者9.其继承有在这乎?10.质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