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鲁迅•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各章节内容概括:•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序幕)•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发展)•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高潮)•第九章“大团圆”,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惨遭杀害。(结局)在序言中交代了哪几个问题?小说的缘起,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八种“传”,并一一解说不符合小说的名目,其用意何在?为了突出所写人物的低贱,所用文体卑下。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阿Q的形象分析方法:•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过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能忽视这支力量。研读第二章“优胜记略”这一章主要记叙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样说,怎样想或怎样做的?(注意找关键句)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2、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试结合上面的事例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研读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这一章,继续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1、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2、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3、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懦弱卑怯排斥异端,奴性十足欺软怕硬,流氓恶习简要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双重人格——既是奴隶,又是暴君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胜利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奴性的典型表现阿Q的双重人格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请仔细阅读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和第五章“生计问题”,试找出能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地方。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之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形成的。•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阿Q正是如此。•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默读课文七、八章,划出:1、哪些句子是写阿Q对革命的认识的?2、哪些是写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3、哪些是写阿Q的“革命行动”的?4、哪些是写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预习思考题: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2、“革命”这个字眼刚一闯入阿Q心目中时,阿Q对它持什么态度,后来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动”是什么?4、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又如何对待?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口号: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唱戏:内心高兴宣布革命幻想革命真心希望革命不理解革命革命军队:乌合之众革命对象:敌人、同道革命目的:①报复杀人(改变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②抢夺财物(生存的要求)③挑选女人(传种接代,万不可“绝子绝孙”)革命方式:投靠假洋鬼子敌我不分洋先生不准革命忧愁:前路茫茫报仇:放下辫子高兴:告密(走回对革命“深恶痛绝”)精神胜利法阿Q革命三部曲:神往——失意——破灭象阿Q这样一个对革命缺乏认识的以精神胜利法为精神支柱的落后农民,能不能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呢?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决定他本能地倾向革命,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的毒害、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他不可能理解革命。作者是怎样描写假洋鬼子的形象的?肖像:辫子(剪—留—盘—散)善于投机语言:自我吹嘘,伪造历史,厚颜无耻行动: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见风使舵)砸龙牌,抢宣德炉(假革命,投机革命)对阿Q扬起哭丧棒(凶相毕露)进城拉关系,买得“银桃子”阿Q的心理活动:1、对革命从“深恶痛绝”到“神往”,并决意“投降”革命的心理活动。2、醉后的幻觉,大喊“造反”时看到人们“可怜的眼光”时的“舒眼”之感。3、躺在土谷祠土屋里的幻想。4、盘辫前后所思所感。5、感到冷落时的认识,错投洋鬼子的思想基础。6、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的思想感情。7、赵家遭劫后的心理活动。小说的典型环境的特点:•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特点一是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特点二是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反映当时农村的落后、闭塞,交代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以七、八章为主,结合全文,阿Q处在一个什么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只有一条乌篷船与外界相连阿Q、小D、王胡之类邹七嫂、吴妈等赵太爷、地保、假洋鬼子看客交通不便、偏僻阿Q、小D、王胡之类邹七嫂、吴妈等赵太爷、地保、假洋鬼子看客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满脑子忠君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愚昧麻木。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贪婪成性国民愚昧、社会黑暗九分得意地笑,为示众喝彩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当时未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况?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不便,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统治着一切。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人都习以为常,在屈辱中求生存,这便是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典型的概括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革命传到未庄,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举人老爷将箱子寄存在赵太爷家,排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革命党“白盔白甲,带崇正皇帝的素”)赵太爷等低声下气封建势力对革命恐惧、慌乱,城乡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群众保守落后,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未庄有那些改革?到尼姑庵砸龙牌(顺便偷宣德炉)剪辫子、盘辫子未庄革命前后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人心摇动、谣言旺盛前后日见其安静赵太爷等低声下气戴银桃子拆辫子长辫子剪辫子、盘辫子还是知县知县(政治)把总(军事)还是把总(改了名)革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反革命窃取了革命的领导权,反过来镇压革命。革命严重脱离群众,带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艺术特色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白描手法、心理描写幽默、诙谐的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