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预防保健管理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预防保健科工作职责一、预防保健科在院长领导下,由预防保健科长负责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在有关科室协助下完成预防保健任务。二、预防保健工作的范围与任务:1.负责本院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2.负责做好院内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登记上报工作,做到准确及时,不漏报、重报和迟报。3.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疾病卫生宣传教育,定期检查、督促、布置、指导各病区的卫生宣教专栏的工作。4.负责督促检查家庭病床的访视工作,并管理好家庭病床病案。5.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划区范围内的妇幼保健工作,进行儿童、妇女疾病的普查普治以及儿童预防接种等工作。6.负责指导划区范围内的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对划区范围内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积极提高防病治病的技术水平。三、体格检查工作1.体格检查的对象和检查时间:(1)本院新调入的工作人员体格检查随时进行。(2)本院职工每2年体格检查一次,检查时间及检查项目由预防保健科决定。(3)炊事员、保育员每半年体格检查一次,检查项目及时间由预防保健科决定。(4)幼儿园儿童每半年体格检查一次,由幼儿园保健人员组织实施。2.体格检查的方法与步骤:(1)大批体格检查:①根据上级规定的体检要求统一布置任务,确定各科检查项目,并做好物资准备。②根据检查室的布置顺序及分布,作好指示路标,并安排专人指挥调度,必要时请原单位派人协助。③将受检人员分成小组,指定组长带领按规定的检查顺序前往各检查室受检。④检查医师应事先熟悉各检查项目的检查要求和检查结果的记录方法,以及检查结果评定标准。⑤体检时,按体检表或上级规定的项目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并填入适当栏内,于规定位置签全名。⑥检查完毕后,由医师及时作出健康状况的结论,或提出疾病防治的意见,交原单位参考并作好统计工作。(2)少数人员的体格检查:①可视门诊医疗任务情况,限额或预约逐日或隔日进行。②临时个别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可随时进行。③一般检查项目及方法同前。3.体格检查结果的评定:(1)健康:体检项目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2)基本健康:体检项目有某项轻度异常,但不影响工作能力,或只需经一般的医疗预防措施,即能恢复和保持工作能力。(3)疾病诊断:根据体检项目异常情况,给予明确诊断,并建议作相应治疗。四、卫生宣传教育工作1.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各种常见疾病的季节、对象,安排宣传内容。2.宣传教育方式:可采用幻灯、图片、黑板报、标语、宣传橱窗、广播、演讲、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3.宣传教育时间:可在患者候诊时、随诊时、住院时进行个别指导,必要时进行家庭访视。4.宣传教育内容:(1)宣传内容应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要求,并配合季节性多发病、地方病进行宣传。(2)一般卫生常识和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可组织各科医师、护士写稿,随时选用。(3)配合主管部门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五、预防接种1.卡介苗。初种时间:初生婴儿;复种时间:满7岁儿童。2.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初服:出生满2足月婴儿开始服苗,连服3次,每次相隔1个月;加强:满1~2周岁、4周岁各服1次。特殊情况另行通知。3.百白破菌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初种:出生满3个月幼儿开始接种,连续3次,每次相隔1个月;加强:1~2周岁接种1次,7周岁接种1次。4.麻疹活疫苗。初种:8足月幼儿;复种:7足岁儿童;补种:学龄前儿童接种史不明,无记录可查者。5.乙脑、流脑疫苗,均属季节性接种。乙脑:春季接种;流脑:秋冬季接种。6.乙肝疫苗。初生婴儿及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且抗体阴性者均可接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一、监测的具体目的:1.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如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高发科室、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谱、消毒灭菌效果等。2.开展前瞻性调查,可早期发现暴发流行苗头,防患于未然。3.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包括灭菌、消毒、隔离措施效果评价,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消毒质量评价。4.动态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变迁、细菌耐药谱变迁,结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测,合理调整临床用药结构,加强对抗生素的管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5.根据全面综合性监测的资料信息反馈,为开展目标性监测奠定基础。6.充分利用监测的资料信息,开展科研工作,如医院感染微生物的质粒图谱分析及耐药机理研究,选择性去污染在预防内源性感染发生中的作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等,这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将起积极的作用。二、监测类型:1.全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内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环境、各种侵袭性操作等)进行全面系统监测,以全面了解医院内感染现状、管理现状,揭露问题,暴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2.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以及高危因素等情况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医院感染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以达到控制和预防感染的目的。常采用的监测有:对高危因素的部门的监测,按科室顺序的轮转式监测,以及按感染的重要性、造成经济损失的多少采取的从优监测,如美国SENIC将医院感染高发部位——泌尿道感染列为从优监测项目。三、监测方法:1.明确意义;反复深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教育,明确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熟悉监测的内容、方法、步骤,动员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2.统一标准;临床各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做到人手一册,对有争议的医院感染诊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与讨论,给予指导,严格按照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申报。3.人员落实;每一个医院成立医院感染三级监测网络,科室一级设有相对固定的监控医师、监控护士,负责本科室、病区的医院感染病例与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申报工作。4.感染病例登记与发现;医院感染科专职监控医师、护士深入病房核实各科申报的感染病例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进一步对分管病区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调查,3~5天为一周期,检查每一个病人,查阅每一份病历及护理记录,填报细菌学检验结果。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院内感染监测制度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易感人群监测制度一、易感宿主:易感宿主即指易感人群,系指患有各种严重基础疾病、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的一类病人。易感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年龄、生理特点(1)新生儿、婴幼儿及老年人(大于60岁病人),前者因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抗感染能力低下,极易获得院内感染,综合医院中曾有报道,新生儿感染人数占全院34.2%。在全国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中,70%以上是新生儿、婴幼儿。(2)大于60岁老年人群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衰退,全身生理防御机能低下,极易导致院内感染,有人对大于60岁的1600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患病率高达28.4%,相当于医院感染发病率3~4倍。2.基础疾病(原发疾病)(1)造血、淋巴系统疾病(如各类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种癌症、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等疾患都直接影响到患者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2)脏器移植病人中,国外资料报道,肾移植有35%的人并发尿路感染;心脏移植病人约有56%的人先后出现1~2种医院内感染;骨髓移植病人感染率更是惊人,此类病人发生感染是综合多因素而导致的。3.侵袭性诊疗操作;包括手术、内窥镜检查、动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应用、血透、穿刺、引流等均可直接破坏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屏障,为细菌进入人体、血、器官、组织内创造有利条件,细菌污染的器械更可直接将病原微生物种植于人体内,可直接导致感染。4.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目前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广谱、联合用药情况普遍存在,其结果使正常存在于人体体表、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内源性感染。二、监测措施:1.易感人群是我们从事医院感染研究的重点对象,应强化监测、保护措施。2.诊疗过程中采取严格灭菌、消毒、预防隔离措施。3.合理使用抗生素,综合治疗,提高患者免疫防御机能,保护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达到最大限度控制、减少内源性感染发生的目的。感染高危因素监测制度医院内感染(内源、外源性感染)有下列几种高危险因素:侵入性诊疗操作、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放疗、激素等)、抗生素大量应用。一、侵入性操作侵入性诊疗器械破坏了局部免疫屏障,为感染打开了门户,如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进入无菌组织、器官内进行治疗,一旦导致感染,即产生严重后果,故这些诊疗器械属高危器械。而一般呼吸道、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均进入粘膜、上皮细胞完整的空腔脏器内进行诊疗工作,引发感染危险性相对较低一点,故属中危器械。但如诊疗中实施活检、肿瘤、息肉摘除术、电灼术,则应归于高危器械,这些诊疗操作已损伤粘膜乃至肌层,使器官组织的完整性破坏,也损伤了局部免疫防御机制,为此,感染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侵入性诊疗操作中,尤其透析术、动静脉插管、引流术、内窥镜检查、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应用等,极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由于消毒、灭菌不严,无菌操作观念不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