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制度动因(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纪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制度动因导读:小芳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小芳》,每每唱起来的时候,都让人回忆起过去中国那段辛酸的往事。异常严厉的城乡隔离制度,把心心相印的青年男女永远的分离开来。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个城镇户口非常重要。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很难体验到这种感受的。路遥的名著——《人生》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为了更好的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建国后实行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户籍管理,城乡之间呈现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城乡居民享受着不同的分配、就业、保障、教育等制度,农民与城镇居民有着天壤之别。作为建国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非经济制度之一,户籍制度也被很多人为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即为工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人均GNP的增长速度缓慢,人民的生活一直难以改善。最为重要的是,导致城乡人民之间的感情鸿沟要假以时日才能消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强制性管理制度,如户籍制度、与户籍制度共同发挥作用的粮油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逐渐被淡化、直至取消,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变得频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本章提要经济学界对于制度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本章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制度的含义、制度安排的层次性,说明了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制度在激励机制、社会交易成本、分配公平、协调利益冲突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之后分析了影响制度安排的因素。本章第二部分对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重要性、政府的职能、影响政府行使职能的制约因素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强政府的作用。最后一部分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发展危机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主要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第一节制度一、制度其特点初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对资本(土地)、劳动进行分析,后来把技术因素也考虑进去。但制度因素往往被排除在外,或视为既定的外生因素。在技术因素既定的前提下,产出会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粗放经营下的外延式增长;随着技术进步而增长,这是集约经营下的内涵式增长。但这些经济增长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经济要发展,必须伴随结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要有制度保证,才能长期存在下去。1、对制度的初步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背景往往十分复杂,要实现经济发展,单纯依靠要素投入、依靠技术进步,难以成功。很多发展经济学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实践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发现不仅要注重资源配置,而且更要注重构造出执行这些政策的恰当的制定安排。缪尔达尔(Myrdal,G.)提出,只有通过农地改革、教育改革、政治改革等制度创新,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有人认为,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市场制度,非常有效,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全盘西化。如,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与其多元化的民主制度不无关系。不过我们注意到,现实中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不少国家选择了与发达国家完全一致的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迅速发展起来,反而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那些选择了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并不都是缓慢。所以,对于发展来说,政治制度并不那么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政治制度的选择往往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包括经济在内的所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关注经济制度,即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发达国家拥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高度文明的优越感。这其实仅仅是一个暂时现象。这种优越感,中国曾经持续了数千年。发达国家仅仅才经历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中,制度分析必须真正做到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环境出发,而不是怨天尤人,通过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来寻求过去发达国家的老路。这样很可能会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发展经济学家应该、而且能够比纯粹的理论经济学家走得更远。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构建一种适合本国社会发展现状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把当前的制度看得一无是处,一味迎合发达国家的思路,甘心作发达国家的走卒。有人讲,经常听到撞车等交通事故,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宁愿选择步行;经常听到飞机失事的新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发展航空业。高效率的初期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高效率肯定要完全替代低效率,我们应当做的是改进技术,实现安全的高效。经济制度不能受到政治制度的约束,否则容易走极端,把经济制度蜕变为政治制度的附庸和工具,事实应该相反。经济制度涉及到生产力的问题,适合的经济制度可以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滞后的经济制度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从长期看,政治制度应该为经济制度服务,这是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需要的一个规律。2、制度的含义制度主义创始人凡勃仑(Veblen,T.)认为,制度是大多数人稳定了的共同的思想习惯。另一制度主义创始人康芒斯(Commons,J.)将制度定义为,控制、解放和扩展人类行为的集体活动。诺思(North,D.)将制度定义为,人类设计的构成政治、经济和社会互相作用的机制,是社会游戏的各种规则,是多种财产权的集合,包括:正式的规则,如政府法律、一般法律、规章;不正式的约束,如各种传统、行为规则、自行使用的管理规章;以及两者的实施特征。最为天才的经济学家之一、英国的科斯(Coase,R.H.)认为,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制度将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失败是存在的,但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加以解决。以产权制度和契约制度作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安排及其变革,对于现代化进程总是起着不是推进就是阻滞的重要作用,经济的现代化,就是制度的现代化。制度是人们为了在交换中建立秩序和减少不确定性而特意设计的,它决定交易和生产成本以及参加经济活动的获益性和可行性。制度决定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把每个人或组织比作运动员,经济发展与获得收入比作比赛,那么制度的意义在于它制定了比赛的规则,并由政府机构执行仲裁,以确保比赛能顺利有序的进行。3、制度安排的层次性(1)第一个层次是制度环境,指制度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社会行事习惯、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背景等。与其他制度安排相比,制度环境改变很缓慢。(2)第二个层次是立宪秩序,指赖以建立具体制度规范并显示其特征的基础规则,涉及到文化、意识形态、基本政治经济体制等诸方面,是一个基本的制度集合。立宪秩序决定着制度变迁的路径、方向、性质、范围与进程。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途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即路径依赖。沿着既定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而导致劣化,甚至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之中。(3)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政治、市场制度安排,如选举制度、产权制度、生产制度、交易制度等,它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生活运行的载体,也是立宪秩序借以体现自身的载体。这是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制度,即体制。(4)第四层次是微观的规章制度。比如单位的组织规章、制度规定、一些实施细则等。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制度决定着激励机制制度安排影响到人们的劳动付出和所得,并由此影响、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如果收入水平与素质水平成正比,愿意接受较高教育程度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技术创新能够获得超额的收益,人们就会热衷于技术研究与开发;如果多劳动不能获得相应的高收入,人们就会倾向于少劳动、甚至不劳动;如果投资的风险太大,人们就会选择多消费,不投资。制度的激励机制与其约束机制密不可分。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使经济主体所付出的成本与所得到的收益真正联系起来。否则,如果不能有效地防止别人搭便车,不能约束不劳而获的行为,就可能导致分配不公,影响到社会运行的效率。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制度决定着人们可以做什么与不可以做什么。如果允许做的事情,人们都不愿意去做,或者鼓励做的事情,人们都没有积极性,这样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没有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无法对经济主体产生足够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种生产要素总量和技术保持不变时,通过制度创新,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也能迅速实现经济增长。如中国在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经济增长速度急剧加快,主要就是制度的激励机制有效的发挥了作用。2、制度决定社会交易成本制度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削弱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消除机会主义,减少经济的外部性,增加交易的确定性,降低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本。如货币金融制度为人们提供交易便利;产权制度使经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产生合理稳定预期,降低市场活动不确定性风险,抑制“败德”行为。有效的制度,通过规则性和秩序性,增大信息流量,降低信息成本,能更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制度作为经济主体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无数次的博弈而达成的规则总和,能够为有效合作提供保证。制度提供给人们关于行为约束的信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不负责任的行为,增强相互之间的兼容程度。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1)经济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人们的活动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2)外部效应。(3)信息不对称。故意隐瞒、欺骗的行为。3、制度决定分配公平作为行为规范,制度也对分配进行规范。分配的公平与否,主要从个人后天的努力出发进行分析,但也不能否认先天的公平性问题。如果没有扭曲的制度安排,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机遇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按照人的后天努力程度及其智力程度进行分配,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不过由于人或家族的继承性,前辈对于自己应得的、没有消费掉的收入,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传递给子孙后代,是符合人之情理的,存在合理性。如果把上辈积攒的财富没收充公,会减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的动力。对此,最有解释力的是土地改革问题。全盘没收地主的财富,有时候难以达到最终的分配公平。分配的标准,绝对应该是按照劳动多少进行。不过,这些劳动可能是自己亲自付出的艰辛,也可能是他人甘愿赠与或遗传下来的结果。这些劳动可能是体力劳动,但越来越多的将是智力劳动,即依靠创新或更多的付出智力而获得。制度对于分配的决定性,主要体现在制度能够把人们该得到的财富以产权的形式赋予这些人。制度的确立、调整与变迁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根本目的。不能为了貌似公平的制度,去否定以前的产权安排,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实现没有历史继承性的公平。承认历史,就是要承认过去的劳动所得,承认可以按照财富、按照资产进行分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当前的按劳分配。所以,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排他性的产权制度,来强化按劳分配的机制。要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可能其代价非常高昂、程序非常繁琐,制度运行的成本很高;但从长远的效率来看,是值得的。4、制度协调利益冲突在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的同时,制度还关注利益的协调。很多时候,为了防止其他经济主体对资源的破坏,为了同情心等其他目的,还要付出更多的制度成本,甚至有意识的扭曲分配制度。如扶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断降低利率、提高工资水平等,都在所难免。其根本原因是协调并最终解决利益冲突。当资源稀缺时,对资源传统性的滥用使当前和长期的资源最优使用不可能,人们之间在使用资源上的摩擦和对抗会加剧。随着资源的越来越稀缺,经济运行变得复杂起来,各种经济决策都带有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投机主义无处不在,利益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这都需要制度安排加以解决。三、影响制度的因素1、初始制度安排在发展中国家建国伊始,初始性的制度安排,源自诸多因素,是国内外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比较偶然,更多的是必然性,但都具有合理性。一经确定下来,初始制度安排就不容易更改,否则社会将为此付出更加巨大的代价。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并非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与长期受到的殖民统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不少初始制度都存在一些难以彻底消除的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