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复习进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40亿光年)(1250多亿个)(2000多亿个)(地球和月球)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①莫霍面:大陆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地壳平均厚度17km。(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地壳=硅铝层(陆壳)+硅镁层(洋壳)【注意】:软流层(深度约410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很重要)【注意】: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很重要)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组成物质主要特征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7km。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硅铝层、硅镁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双层构造:硅铝层(不连续分布)、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之间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2900km)以下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要)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地球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了解)【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重要)(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2)按组成成分分: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二)岩石(很重要)(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了解)(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1.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四个循环过程:(很重要)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注意】:一出三进是岩浆,一进三出是岩浆岩。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沉积岩B岩浆岩D变质岩A岩浆②③①④②④④③336290063705100174001000A面B面C层①②③④⑤⑥⑦2000-3000⑧⑨⑩DEFGH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起建设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起破坏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重要)板块边界类型:(很重要)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地形标志举例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山脉、岛弧、海沟。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彼此分离海洋、裂谷、海岭。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洋脊(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的弯曲现象。(了解)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的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的称为向斜。(很重要)褶皱岩层走向顺地形逆地形(受外力作用,地形倒置现象)、原因及判断背斜向上隆起成山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向下弯曲成谷成山。向斜槽部受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中间新、两翼老)2.断层: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重要)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很重要)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很重要)3.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等。(重要)4.指导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排水。(重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很重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①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②(水、风、海、冰川等的)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注意】:流水的侵蚀地貌:①横断山地的山高谷深、②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的沉积地貌:①山口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③河口附近三角洲。风力的侵蚀地貌:①风蚀城堡、②风蚀蘑菇、③风蚀柱。风力的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型谷)、③峡湾。我国的喀斯特地貌: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重要)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增。(原因?)水平运动(原因?)①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②有利于高空飞行。(原因?)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原因)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原因?)对流运动(原因?)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原因?)(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表现形式: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③反射。(很重要)削弱作用定义选择性实例选择性吸收19%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②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有①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下泄。②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反射17%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云的反射著)无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②地球上最低温在南极而不在北极;③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在回归线附近而不在赤道附近。散射17%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有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②警示灯多用红色(为什么?)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无①多云的天空呈现灰白色(为什么)②日出前的鱼肚白、日落后的余辉;③树荫。【注意】: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多云,云的反射作用强,到达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原因是: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很重要)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即“太阳暖大地①②③,大地暖大气④⑤,大气还大地⑥”。)(很重要)【注意】:(1)深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为什么?原因是:夜晚多云,云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很重要)(2)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原因是: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3)秋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解释“十霜九晴”)原因是:白天少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霜。(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②下垫面因素;③气象因素。【注意】:(1)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很重要)(2)新雪比草地的反射率高、吸收率低,到达的太阳辐射少。(了解)(3)晴天多,到达的太阳辐射多。(了解)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