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再造理论及其应用仲伟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通讯地址:710061陕西西安雁塔西路电话:029-82656589/13991184694E-Mail:weizhouz@163.comweizhou@mail.xjtu.edu.cn1、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1.1、理论背景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的管理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是管理学发展史中的一次巨大变革。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突出表现在感受到来自其他国家企业严重挑战的同时,美国企业不得不针对自身竞争能力的不断下降反思自身存在的总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工业化/信息社会后,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需求的内容日益多样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在全球企业经营环境变化迅速的过程中,一些早先业绩颇佳期的美国企业由于墨守成规、因步自封,没有及时采取快速变革的措施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从而丧失了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的优势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开始积极向日本的同行学习,并简单地认为将日本的成功经验移植过来就可以取得成功,但实际情况表明,这种改良式的变革没有给美国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认识到,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观念、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再造,做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才能帮助美国企业迅速获得再生,重新夺回世界领先的位置。1、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1776)。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分工可以推进劳动者生产知识的专业化,促使劳动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熟练性技能迅速提高,从而形成生产中的高效率;(2)分工可以使劳动者长时间专注一项工作,从而节约或减少因为经常变换工作而耽搁时间;(3)分工可以促使大量有得于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作方法的出现。但是,分工理论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首先,将一个连贯的业务流程侵害成数个支离破碎的片段,既导致劳动者的技能愈加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机器附属,也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作,交易费用因此会大大增加。其次,在分工理论的影响下,科层制成为企业组织的主要形态,这种体制将人分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权管理,也大大束缚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佬的工业经济时代逐步向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过程中,流行200多年的分式理论已经成为亟需变革的羁绊。因此,以恢复业务流程本来面目为根本内容的企业再造理论便应运而生。1、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1.2、社会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转向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和企业经营与咨询专家詹姆斯·钱皮(JamesChampy),在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公司由于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它们的工作方法而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了戏剧般的惊人成就。这些公司并没有改变它们所从事的业务,而只是改变了在那些业务中所遵循的业务过程或者干脆取消了那些陈旧的业务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他们还发现:追求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渐进式的改良是这些企业的另一个特点。它们向自己首先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他们于1993年发表了《企业再造工程——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这本书的发表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1、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1.3、主要代表人物企业再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和咨询专家詹姆斯·钱皮,他们1993年合作出版《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一场工商管理革命。1995年,哈默针对实施企业再造失败比例过高的情况,又提出应当树立团队的思想,并澄清了一些人对企业再造的错误理解。钱皮也出版了后续著作《再造管理》。T·H·达文波特、R·B·卡普兰和L·莫多克、H·J·约翰逊以及小林裕等人也对再造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动因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到了90年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大的变化可以用“3C”来描述,即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2.1、顾客一是消费品缺乏的情况不复存在;二是顾客对自己权利的日益清楚的认识;三是现代的顾客可以从许多方便的途径获得更多的信息,新的通讯技术使顾客坐在家里甚至不需要计算机就可以了解许多商业信息。2、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动因2.2、竞争(1)由于市场的更加开放,某个企业如果不能肩并肩地与世界最好的企业站在领导世界新潮流的企业行列中,便会很快地从市场上消失;(2)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新的企业,这些新企业由于观念新,产品新,管理方式方法新,往往具有很大的竞争力;(3)战略联盟组织的产生使竞争对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4)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成为国家与国家的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将可能进入企业的竞争行列中。2、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动因2.3、变革这里所说的变革是指企业本身的变革,企业发展环境的变革,顾客的变革与竞争的变革,而变革本身的性质也在变革,变革无处不在,变革持续不断。不仅一切都在变革,而且,变革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变革的速度在加快,变革更加难以预测和出人意料。因此,在这样的条件和状态下,企业只有以变革适应变革,才能站在现代优秀企业的前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企业再造的概念和特点3.1、企业再造的概念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所谓“再造工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的原始定义,是指“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process)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也就是说,“从头改变,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企业再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等。企业再造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及其社会实践,已经有其规范化的定义:企业再造工程就是为了获取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进行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而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四个关键:“根本性”“关键性”“戏剧性”“过程”。3、企业再造的概念和特点3.2、企业再造的核心----流程重组首先,企业再造理论提出对流程的理解哈默和钱皮将流程再造定义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并强调要打破原有分工理论的束缚,重新树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思想。企业再造直接针对的就是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其目的就是要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因此,在再造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流程的思想,以流程为现行的出发点和终点,用崭新的流程替代传统的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流程。3、企业再造的概念和特点其次,企业再造理论认为,企业再造活动绝不是一次改良运动,而是重大的突变式改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再造对固有的基本信念提出挑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遵循一些事先假定式的基本信念,这些信念往往会深深植根于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展开,也影响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执行,有长期历史的企业尤其如此。企业再造需要对这些原有的、固定的思维定势进行根本性的手术,产生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基本信念的重大转变。(2)企业再造需要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改造。与日本企业的原有变革思路不同,以美国企业为主要蓝本的企业再造决不是一次渐进式改良措施,也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组织的修修补补,而是努力开辟完成工作的崭新途径,就是要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产生脱胎换骨一样的巨大变化。(3)改革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企业再造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点滴的改善或逐渐提高,而是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哈默和钱皮为“显著改进”制定了一个目标:“周转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其目标就是从企业竞争力这个指标上追赶日本对手。3、企业再造的概念和特点再次,企业再造提出了几条条基本的指导思想:(1)以顾客为中心。传统的分工理论将完整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并把每个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工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任务上,从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满足顾客的需要。恢复了流程的整个面貌,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使每位负责流程的人员充分意识到,流程的出口就是向顾客提供较高的价值。(2)以员工为中心。企业再造将直接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扁平化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新模式,发行后的企业中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神,这一客观要求推动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3)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重组流程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4)在竞争中以“变”求生存。管理学界有句名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再造实质就是企业求“变”,变则通,通则达。在企业经营环境快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绝不能墨守成规,要时刻“思变”,而且,“思变”的过程不能以效益的好坏为转移,一但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等发生变化,企业管理也要随之变化。(5)以人为本,充分授权。“以人为本,充分授权”并非简单口号,企业再造理论对“授权”的阐述十分精辟并富有哲理。它对授权的诠释为“重新设计工作,让员工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等一切就绪后,便退居一旁,顺其自然,任员工尽情去施展”,授权,不是权力的转移,而是权威及责任的转移,企业改造把权威与权力划分得一清二楚。而在旧式的官僚体制下,权威是依靠权力来确立的,但现在,权威是“源自于在某个特定作业或管理流程中,所展现的特殊技能以及领导力”,反观我们的国有企业,领导(管理人)大多是靠行政任命,许多人害怕“授权”,因为真正的“授权”意味着丢掉命令与控制,“领导”成为“顾问”或“教练”,顾问的话不是命令,而是建议。3、企业再造的概念和特点最后,在企业再造的过程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不是由理论本身造成的,而在于企业实施再造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些相匹配的因素。因此,企业再造最终能够获得成功还要取决于两种个因素。一要依靠有效的团队,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包括来自于员工个人、组织群体和社会等方面,克服这些阻力是企业再造的关键性要素。通过建立高效率的团队,可以加强个体之间的沟通,引导员工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从而彻底消除企业再造过程中的障碍。二是需要有魅力的领导,约翰·科特认为,企业再造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和组织上的不得力。因此,魅力型领导最适合担当这个重任。由于下属对领导者的能力和品德的崇拜而愿意接受魅力型领导的指挥,“而这类领导者又往往不拘泥于理性和传统,所以会成为推动变革的主要力量。”3、企业再造的概念和特点3.3、企业再造的启示--重新设计企业企业再造理论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尽管在实行再造的企业中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企业再造的思想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有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