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编写:《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第一章就业与职业第一节就业概述一、就业及就业环境: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行为。即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在对就业进行理解时,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1、就业条件,指一定的年龄。在我国,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2、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3、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它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递增、结构性就业、学校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上不容乐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就业人口因素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30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这是使得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客观原因。下图为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据统计。010020030040050060070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2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1)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2)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3)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3.学校环境因素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4.毕业生自身因素(1)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有些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但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几十年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要有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庭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创造出的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2)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期望。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一些学生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3)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诚信。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但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曹营心在汉。可想而知,这样的没有诚信的毕业生是不会被社会所认同的。另外,一些毕业生为争取好工作,不惜涂改专业成绩隐瞒实际情况,这首先在人格品行上就没有过关,当用人单位了解真实情况后,都不会予以录用。(4)思想作风和态度不端正。一位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成功人士在谈到当代大学生与他们最大的区别的时候说:“打个比方,如果两个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被派去扫大街,我们那一代人想着怎么扫才能扫得比别人更干净,而这一代人则想着怎么才能不扫,区别就在敬业上。敬业精神是两代人的差距,我们要提倡敬业。”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聘用后,一般都3有一段时间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被辞退,除了极少数是因为专业知识、能力太差外,许多人是因为忽视工作态度,不遵守组织纪律所致。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业务能力都一样看重。(二)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尽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总体上是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2.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的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被打破,都很好的促进了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维护了就业市场稳定,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一,稳定劳动力需求。除通过经济刺激计划稳定劳动力总需求外,还通过如下办法达到稳定或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目的。(1)稳定困难企业的劳动力需求。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提出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或职业培训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困难企业更多地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2009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文件),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稳定困难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措施:“通过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率,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引导困难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2)增加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以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措施。比如,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和新门路,重点开发养老服务、医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物业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社区服务岗位,引导和支持动漫、创意、租赁、家政和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服务业发展,等等。(3)增加中小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中小企业数量多、增长速度快、运营灵活,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发展中小企业,是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出路。在国发[2009]4号文件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保护和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融资和担保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专项服务,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4)增加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劳动力需求。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在稳定劳动力需求中的特殊重要性。在国办发[2009]3号文件中,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国发[2009]4号文件中,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尽可能不裁员或少裁员。做好已批准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施工作,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多种稳妥方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第二,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质量。4(1)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国发[2009]4号文件中,国家提出要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工作预案。建立健全企业空岗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2)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信息传递、就业指导。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就业指导机制是否有效,是衡量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若能加强上述三种机制的有效性,也必然意味着对就业的促进。针对监管机制,国发[2009]4号文件中,国家提出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各类主体合法权益。”针对信息传递机制和就业指导机制,国家提出要及时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岗位信息,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的需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第三,加强职业培训。国家加强职业培训的措施集中体现在国发[2009]4号文件中,该文件提出要“组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指导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组织待岗人员开展技能提升或转业转岗培训,为企业生产发展做准备;支持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参加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帮助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提升其再就业能力;组织引导退役士兵免费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组织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强技能劳动者储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培育一批掌握一定技能的村镇建筑工匠、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维修人员等专业人才。”第四,鼓励自主创业。国办发[2008]111号文件中,国家提出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并从市场准入、行政管理、税收优惠、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融资渠道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同时,国家还提出要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并从健全服务组织、完善服务内容、提供用工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第五,对于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国家还单独提出了鼓励政策。农民工方面,国家鼓励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一定技能、具备自主创业潜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实际帮助。高校毕业生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基地的角色得到强调,同时,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等。第六,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我国实施了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