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3.作业:(1)思考与练习—2。(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阅读课文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木材(松树)33009.7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思考与练习—1、3、4、5。(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3.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3.音色(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阅读课本“不同乐器发声

1 / 2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