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福建漳州调研三)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的思想()A.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中肯定了百姓的地位,因此体现了一定的民本色彩,故选B项。当时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A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是儒学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知”“行”并不具有实用主义特征,D项错误。答案B2.(2018·广西桂林、贺州期末联考)宋代理学家注重对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解析据题干可判断,儒学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选C项。“注重对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理学的态度,D项错误。答案C3.(2018·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币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C.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解析根据材料“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可知,马可·波罗对中国纸币的介绍影响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是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答案D4.(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解析解读题干,可知材料认为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选D项。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B项错误;国画强调意境而非完全写实,C项错误。答案D5.(2018·湖南六校联考)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从唐朝到宋朝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客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必须进行调整,故选B项。答案B6.(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三)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户籍由客户与土著的变化到客户与主户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集中的影响,故选A项。答案A7.(2018·新疆乌鲁木齐诊断一)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解析材料反映许大郎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市场需求对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作用,A项错误;明清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开始民营手工业规模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D项错误。答案B8.(2018·吉林长春质测三)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商人主体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解析据题干材料“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的完善,故选B项。答案B9.(2018·山东枣庄检测)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解析依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兼任有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答案D10.(2018·辽宁五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选A。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D项错误。答案A11.(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解析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A项错误;材料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D项错误。答案B12.(2018·山西太原检测)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解析秦到元的中央官制变化,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发展、演变,故选B。材料与监督皇权的谏议制度无关,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这些制度演变某种程度与皇帝的喜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材料二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不重视,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塾),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13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从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儒学自身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表现,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和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二“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信息归纳;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理学的兴起、儒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分析。答案(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2)现象:理学的民间化、社会化。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影响逐渐扩大;知识分子仕途受阻;市民文化的繁荣;底层教育的发展;儒者的社会责任。14.(2018·四川成都第一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拟定其它论题亦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连。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